在龙岩,人们不把自己定位于山区,龙岩人如今给自己的城市定位是:内陆“邻海城市”。
这是龙岩的城市新定位,是红土地的蓝色梦想。
沿海意识觉醒引发环境巨变
在革命老区日新月异变化的背后,是龙岩沿海意识的觉醒。
为什么要强化沿海意识?龙岩市委书记黄晓炎认为,随着海西平台的建立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龙岩到厦门的动车行车时间只要一个多小时,到泉州不到两个小时,龙岩已是沿海经济圈和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岩要加快崛起,必须要增强开放意识,增强沿海意识。现在,龙岩已经具备了发展沿海经济的条件,关键是如何创新思路,顺应发展形势,发展沿海经济。
强化沿海意识,必须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龙岩在全国率先对政府行政服务实施标准化,由龙岩市起草编制的国家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及其编制规则》获国家标准委审定通过,成为行政服务的国家标准。政务服务标准化,带来行政效率大提速。截至2012年7月,龙岩市行政服务中心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达92.6%,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位居全省各地服务中心前列。特别是推出容缺审批之后,已有近20个项目通过容缺审批方式完成了可研、初设审批,有数个项目经国家评审后,共获得了7亿多元的资金扶持。
强化沿海意识,必须在时空上真正缩短与沿海的距离。
龙岩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龙厦铁路、双永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与闽南金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交通主干线的全面对接,增强对各种发展要素和资源的承接、集聚、辐射、扩散能力。
长期以来,闽西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不迅速改变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闽西将失去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深撞击着闽西决策者的心。筹划交通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如今,龙岩陆续开通、开工了龙长、永武、蛟城等高速公路;龙厦铁路通车,赣龙扩能工程进展顺利,崇山峻岭中的闽西,迎来了动车时代,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龙岩铁路、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犹如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闽西大地上。今年,龙岩市高速公路计划投资52亿元,将实现县县通高速。
大交通带来了大机遇、大发展。昔日大山阻隔、山高路隘的山区、老区龙岩,开始显山露水、四通八达,成为西出福建的大通道、闽粤赣边的交通枢纽。由此,闽西人改称龙岩是离厦门最近的“内陆邻海城市”。
打开山门走向产业蓝色图景
正是基础设施的巨变,让投资者钟情于这片红土地,许多当年离开闽西的企业纷纷回归。中国龙工,位列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前列,是龙岩土生土长的企业。12年前,龙工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进军上海。不久前,龙工集团返回家乡,一口气在龙岩落地挖掘机、装载机、精密铸锻等8大项目,总投资91.5亿元。龙工回归,闽西的机械产业规模和水平攀上新台阶。
山门洞开,翻山向海。龙岩不仅缩短了与沿海的时空距离,在发展思路上,也重新进行了审视和梳理,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蓝色图景。龙岩市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平台,积极对接全省重点产业和临港工业布局,大力调整资源型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产业扩量提质、转型升级,抓龙头、铸链条、强产业、建基地。
现在,一批百亿企业、百亿产业、百亿园区浮出水面,龙岩已拥有机械、建材、烟草、农产品加工等6个超百亿产业,龙州工业园区、龙岩经济开发区等4个百亿园区,紫金矿业、龙岩烟草工业公司等2个百亿企业。机械产业2011年产值突破3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1000亿元,一个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在红土地上愈发清晰地崛起。
今年,面对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龙岩以五大战役为抓手,全力保增长促发展,新策划生成200个关联性大、带动力强的生产性重特大项目,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20%。
8月的阳光洒向群山万壑,放眼望去,万木葱茏。曾经“红旗跃过”的汀江,穿山绕谷,直奔大海。走进龙岩,人们有这样一个真切的感受——看到的龙岩,要比想到的龙岩好。今年上半年,龙岩市经济增长速度稳步提升,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8项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
红土地的崛起表明了,让沿海意识深植人心,就能打破地理环境制约,驭船出海,依海而兴,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