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冲动催生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成烂尾工程

2012年08月24日 08:38   来源:重庆晨报   编导

  政绩冲动催生孙大圣故里成烂尾工程

  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却是虎头蛇尾,留下的只是一个大大的问号。(8月23日《新京报》)

  有的地方政府对“名人故里”当仁不让、希望借“名人故里”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地方发展的愿望,无疑是可以理解和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主政一方大小官员健康政绩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借“名人故里”开发促经济发展本身没有错,但关键的前提是要正确争取“名人故里”、合理评估和规划建设“名人故里”,才能让“名人故里”充分发挥预期的作用。可令人遗憾的,一些地方对“名人故里”的争取不遗余力、不伦不类,开发建设没有科学的评估与规划,往往前期乐观预估开发后的经济效果,盲目立项、招商、建设,或者是因急于出政绩,故意夸大项目收益,匆匆把项一立、商一招,就算完事,美其名曰推向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缺少对项目中后期必要的扶持与保护,或者面对逐步显现的巨大困难望而生畏不愿承担责任或过多担当,致使一些“名人故里”项目由于中途“断奶”而不幸夭折。

  事实上,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大致应包括人文历史遗产、独特自然风光、历史名人故居或墓葬地,这三类旅游资源的特点是真实、自然、历史文化浓厚。而一些“名人故里”大都不具备这些特点,尤其是一些小说中虚构的所谓“名人故里”,只是照葫芦画瓢建几个人造景观,为“名人”树块碑,这能算旅游资源吗?能吸引多少游人呢?

  而关于合理开发、利用“名人故里”搞旅游开发,国家也是煞费苦心,并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与指导。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前年就发出通知,要求规范“名人故里”。通知指出,故里之争热闹背后,如何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保护、开发文化遗产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相结合,如何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才是关键。

  这也告诉我们,往后一些地方如果再开发“名人故里”之前,当地官员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开发观,充分论证包装的所谓“名人故里”的必要性与包装方案的合理性,测算包装以后的旅游效益与社会效益,看看砸下真金白银能否获得合理回报;广泛征求并尊重民众意见,特别是当地百姓意见,看看民意价值取向到底如何;加大项目中后期的扶持保护力度,让好事办好、办彻底。如此,方能提升地方形象,增加旅游收入,真正为当地百姓带来福祉。□余明辉(自由撰稿人)

  观点延伸

  专家莫成利益附庸

  烂尾工程挤占民生资源

  热衷“故里”论证的专家应扪心自问,不能做出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孙大圣故里”争夺闹剧的背后有“72变”专家魅影。多少学者成为权力的“奴婢”来论证“孙大圣故里”的归属呢?更何况,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有的地方政府不顾事实,介入甚至干预学术研究,先立项,后考证,把不少故里之争当成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和发展旅游产业的突破口。众多专家对“孙大圣故里”的单方面认定,难免让人产生专家成为利益附庸的想法。

  □朱四倍(教师)

  发展经济的初衷当然无可厚非,只是,这种贸然砸钱山寨"故里"的烂尾工程不值得反思吗———此类虎头蛇尾的工程,究竟经过了怎样的程序正义、谁拍的板?事前有严密的立项论证和要素保障吗?如今半途而废或难见效益,决策者不应该被究责、为失误埋单?这些“伤心工程”所在地,大抵都是财政困难的地方,民生支出本就捉襟见肘,如此动辄千万巨款地浪费,虽然或未进个人腰包,是不是也挤占了经济与民生发展的宝贵资源?

  □邓海建(编导)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