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珠城轨万事俱备只待全通 老广赴拱北只需一个钟

2012年08月27日 08:26   来源:广州日报   卢迎新

新建铁路广州至珠海(含中山至江门)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线路平面图。

  记者探营广珠城轨建设现场,得知广珠城轨今年已经具备全线开通条件,具体通车日期由铁道部确定

  日前,记者探营广珠城轨建设现场,获悉珠海站站房工程国庆前后将完工。珠海站站房工程若能在国庆前后完工,广珠城际铁路全线贯通是否指日可待?广东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日前透露:“广珠城轨今年已经具备全线开通条件”,但具体通车日期还须由铁道部确定。  

  今年已送客千万

  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7月,广珠城际线共发送旅客1117.1万人,日均5.2万人。据悉,广珠城际铁路于2011年1月7日正式开通,开通范围为广州南站至珠海北站(含中山至江门支线),开通车站12个,营业里程119公里。2011年,广珠城际线累计发送旅客1,696.76万人,日均46,514人。目前,该线客流以商务、探亲、旅游为主,客流高峰集中在早上8~9时以及傍晚5~7时。

  珠海站建设收尾

  记者在珠海站施工现场看到,珠海站站房工程已经进入装修收尾阶段。珠海站整体造型如同具有向上升腾意味的双翅。在站房内部工人正在进行水电管线安装施工,大部分工人在进行雨棚钢结构吊装及金属屋面工程施工。

  据了解,珠海站的土建结构、钢结构和桥梁工程(该站为站桥合一的结构形式)均已完工,目前已经进入后期装修施工和设备安装阶段。中铁建工珠海站项目总工程师王磊表示,广珠城轨珠海站站房工程预计国庆前后完工,之后将进行信号、供电和轨道设备的联调联试。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方面则透露,联调联试时间将持续一个月左右。

  珠海站建设完工之后,广珠城际铁路全线贯通是否指日可待?广东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透露:“广珠城轨今年已经具备全线开通条件。”至于通车时间,广珠城轨公司方面表示具体通车日期还须由铁道部确定。

  根据设计方案,珠海站地上、地下各两层,地上一层是售票和候车大厅,二层则是乘车的站台。车站下设二层地下室,地下一层为换乘中心及社会车辆停车库,地下二层为社会车辆停车库。建成以后可为市民和旅客提供铁路、大巴、公交车、出租车、自驾车的“立体零换乘”,方便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交通出行。

  广珠城际铁路广州南站至珠海北站(含中山至江门支线)于2011年1月7日正式开通,由于种种原因,该城轨的最后一段——珠海北站到珠海站(拱北)的通车时间一再延后。广州旅客坐城轨一年多,一直无法直达拱北,只能到达位于金鼎郊区的珠海北站,而此地到拱北还有约40分钟的车程,对城轨交通的便利度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拱北将直通横琴岛

  此前有报道称珠海站建设是广珠城轨全线通车的重要掣肘之一,此中原因,除了用地拆迁涉及20多家在拱北办公的中央驻珠单位,协调难度大;地下管线繁多;资金制约等之外,工程本身具有的难度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铁建工珠海站项目总工程师王磊介绍“首先是基坑开挖难度大”,“珠海站施工场地紧邻市区主干道及临海,地质情况复杂,地下3米以下均为含水量丰富的淤泥层,且两层地下室开挖深度达14米,需要开挖的基坑长360米、宽100米,面积和土方量巨大,为开挖带来很大困难。”

  王磊表示建设方采取的解决办法,是在基坑四周设30米深的地下连续墙止水帷幕,同时在基坑内设置276口降水井,将基坑内的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便于基坑面的土方开挖。“淤泥的含水量太大,若不采取有效降水措施,基坑开挖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且土方开挖大型机械根本无法进入基坑作业。”

  “其次,紧邻口岸的特殊地理环境,为站房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结构雨棚的吊装带来困难。”王磊说。

  记者看到,珠海站南面紧挨往澳门的出关通道,该通道上往来珠澳两地的车流频密,而施工工地北侧为珠海主干道昌盛路。“由于珠海站的特殊位置,施工空间非常有限,车站钢结构雨棚的吊装条件不足,大型吊装机械行走困难,于是我们想出一个办法,在桥梁西侧端头设置总装拼装平台,然后将在空中拼装好的钢结构通过轨道整体滑移近400m就位安装的施工方案。”

  目前,广珠城轨只通至珠海北站,余下的唐家湾、明珠、前山、珠海站四个站年内开通,届时广珠城轨将全线贯通,从广州坐轻轨只需1小时左右可直达珠海拱北,比目前坐大巴的时间节省了1个小时。“珠海北站到拱北站这一段开通之后,估计客流还会持续增加。”广东广珠城际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方面表示。

  据悉,广珠轻轨延长线项目已立项,线路将由拱北直通横琴岛,一期预计2015年建成。3年后,广州市民有望搭广珠城际动车在横琴岛直接换乘轻轨去澳门。

(责任编辑:李宏果)

闂佸憡甯掑Λ鏃堟閳哄懎绀嗛悽顖e枤缁愶拷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