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医保:提升福祉提振内需的“牛鼻子工程”

2012年09月05日 14:12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周,国务院医改办宣布,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将重点开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城乡大病医保新政实施后,个人负担费用补偿比例将大大降低,这项重大的惠及民生的社保政策能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也为国民织就了一项基本的安全网。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为破解这道难题,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医改道路。城镇居民、职工医保和新农合的顺利推进,13亿人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这是一个世界性奇迹。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用全世界3%的卫生总费用,来解决占全世界20%以上人口的基本健康和病有所医问题,那注定了还是低水平的,特别是大病医疗保障仍然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当中的一块短板。受限于基础药品目录,许多大病患者用药不在报销目录内,不少效果好的药品仍然需要自费,大病患者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仍然偏高,群众对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重反映仍较强烈。因此,如何建立更高水平的大病医疗保险非常必要。

    新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一个重要的创新是利用基本医保基金中的结余部分,政府通过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能有效地防止因大病致贫和返贫的突出问题,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大病保障,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国民医疗保险是一项基本的经济和社会安全网。

    中国人到美国,哪怕是短期访客或旅游者,机场的入境事务处都有工作人员提醒:“您购买医疗保险了吗?”美国从1965年启动国民医疗保险工程,政府在筹资中扮演重要角色。45%的医疗保险资金由政府提供,并且在制度设计上天然地向低收入者倾斜,对于穷人和失业人员,它在筹资和赔付上都有优先条款。

    资料显示,美国的医疗保险支出在2005年即达到不可思议的2万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16%,当年每个美国人花在医疗保健上的钱为6697元,而我们只有它的几十分之一。现在,3亿美国人花掉了46%的世界卫生总费用,高额的医疗费用如果完全由政府来买单,美国财政无力承担。实际上,美国政府主要借助发达的商业保险来实现医保的扩面。参加商业保险的重病患者,哪怕是换心换肝,到医院只需要签个字,手术做完拍屁股走人,所有费用医院跟保险公司结账。

    实际上,大病医保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时机日益成熟,具有可操作性。从全国来看,基本医保基金中累计结余规模较大,以江苏为例,全省社保基金2000多亿的结余中医保基金就有500多亿。这些资金如何活化与配置,以发挥更好的效用始终是一个问题。与其躺在银行睡大觉,还不如拿出一部分,以政府主导,招标比价方式购买商业保险,利用保险的大数法则和杠杆原理,建立惠及全体劳动者的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和民生福祉。

    大病医疗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保制度安排,它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在健康领域,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振消费信心。没有完善的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制,提振内需没有动力。国民从住房、孩子入学到医疗,如果都有足够的保障,自然就会信心满满。这无论是对宏观经济还是微观企业都是利好。信心是金,安全的有力的保障使每一个人都有信心,谁都想换个iPad,谁都想像美国人一样,到了节假日,房车后面拖着个游艇去海边晒太阳,敢花钱是因为它有底有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病医疗保险的建立,是激活内需的推进器。

    长期以来,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居民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只有35%,消费者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薄弱,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社会保障水平低。在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加大从幼儿园开始的义务教育投入、完善大病医疗保险,这一系列举措本质都是激活内需的重要抓手,让人有安全感,消费才有信心,中国经济的内需转型战略才没有悬念。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