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演艺集团:改制激发生产力 创收两年翻三番

2012年09月19日 12:00   来源:新华网   韩振 张琴

  2010年4月,原重庆市杂技艺术团、重庆市曲艺团(民乐团)、重庆市越剧团、重庆演出管理处四家单位整合组建重庆演艺集团。两年来,重庆演艺集团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资源重组、整合、新建的方式,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众多子(分)公司的现代文化企业。

  经过短短两年的“励精图治”,重庆演艺集团已逐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集团实现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自主创收近7000万元,比体制改革前的2009年翻了三番,演出场次增长了1倍。

  集约式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

  2010年之前,重庆各院团资源重复严重,有限的实力也难创作出经典剧目。集团成立后,这些分散在各院团低水平重复的各类资源,以现代企业的运行结构整合起来,实行集约化运营,重新组建了重庆演出公司、大型节目运营策划中心、重庆舞美公司三个全新的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了集团的发展实力。

  利用原两家单位长期从事演出中介工作的优势,整合组建了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引进了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音画史诗《复兴之路》《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音乐会》等国内外优秀剧目50余台,目前逐渐发展成为重庆演出中介行业的龙头企业。

  针对重庆各类大型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多的实际,集中各院团的导演、编导、设计等专业人才,组建了专门承接大型节庆活动策划与实施的节目中心,成功承办了上海世博会重庆文化活动周、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开幕式等重大活动。

  针对舞美设计制作市场需求,将各院团舞美人才、设备资源进行重组,组建了重庆舞美公司,在满足集团重大活动舞美设计制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承接各类社会业务,去年该公司刚刚组建就实现收入500多万元。

  市场化思路拉动经营收入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国有剧团之所以步履维艰,主要是“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严重,缺乏应对市场的意识。集团成立后,通过强化营销观念,主动开辟演艺市场,拓展演艺业务,使经营收入不断提高。

  国际市场方面,集团在坚持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积极开辟以杂技为主的海外演艺市场。2010年在美国建立了首个海外演出基地,同时签订了5年的演出合同;出品的杂技剧《花木兰》《红舞鞋》,近两年赴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演出2000余场;2011年底,由杂技剧《花木兰》改编的《木兰传说》赴法国、瑞士、比利时商业巡演150余场,观众达90万人次。

  国内市场方面,加强了曲艺和民乐在国内市场的开拓。2010年,“巴渝风”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后,积极与北京保利公司合作,2011年在保利院线8个城市进行了商业性的巡回演出,迈出了集团走向国内市场演出的第一步。

  内容为王推动核心产品不断涌现

  过去,只管生产、不管市场,只管投入、不管产出,热衷创排新剧目、市场意识淡薄,这是旧体制剧团的通病。

  重庆演艺集团成立后,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遵循市场规律,变“剧目”为“项目”,变“作品”为“商品”,变“获奖”为“效益”,建立完整的艺术产品调研、生产、营销的链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国际化战略眼光精心打造的杂技剧《花木兰》入选了全国精品30强,至今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演出1000余场,今年将全力冲刺全国精品十强。

  杂技剧《红舞鞋》至今已在美国等地演出1250场,观众达100万人次。同时,演艺集团投资1000余万,完全以市场模式运作并面向国际市场以及重庆旅游量身打造的原创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正进入二度创作,该剧上演后将会成为集现代舞台视、听、感众多特效为一体的艺术精品大戏。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