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武警交通一支队筑路玉树 忠诚如虹筑天路

2012年09月21日 09:15   来源:新华网   涂敦法 张勇

    忠诚如虹筑天路 大爱无疆洒藏乡——记武警交通一支队筑路玉树

    

近日,青海省交通厅厅长杨伯让在视察玉树灾后重建道路改扩建工程时称赞:“交通一支队官兵不惧艰难困苦,不畏高原缺氧,不但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而且积极参加玉树灾后重建,在214线共玉段施工进度和质量均居全线第一,把玉树的“生命线”建成了放心工程和样板工程。”

    这支被杨厅长高度赞誉的部队是一支全面参与玉树灾后重建战功卓著的钢铁集体,这是一支活跃在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在被称为“最美国道”的214线上担负改扩建重任的迷彩方阵,攻克了青藏高原冻土路面铺筑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救灾一线中走来的钢铁团队

    曾参加过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并荣立二等功的该支队支队长张文汉介绍:“自2009年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以来,我们紧扭应急救援这个“主业”,担当起了在抢险救灾中打开“生命通道”的重任。近年来,支队积极适应转变转型任务需要,以打造应急救援精锐之师为己任,不断拓展专业优势、培育战斗精神、提高突击能力,应急力量建设全面稳步推进。”

    救援,首要是速度,重要是保通。近年来,该支队先后参加了易贡抢险、汶川救灾、玉树救援、舟曲解困、岷县抢通,发挥“尖刀”和“拳头”作用,用血肉之躯、忠诚之智、勇敢之举为灾区人民架起了一条条连接外界的“生命之桥”。

    特别是在“4.14”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仅15分钟,该支队就近从参与青海玉树囊谦公路建设的施工现场抽调近百名操作手和38台(套)大型专业机械设备,急行军开赴一线展开救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应运挖掘机、装载机、万能千斤顶、钢多运钢钳等设备在救援中起到的吊、运、挖、装、顶等作用,搜寻废墟86处,在救援黄金时间内抢救被困群众14人,抢通受损道路23条,清理废墟30余万方,全力保障了国道214线、省道308、机场道路和乡村主干线的畅通无阻,践行了为民本色。

    由于大灾中的英勇和专业表现,青海省党委政府把214线、308线重建和保通、维护等任务都交给交通一支队。这些任务要求在三年之内对省道308线进行拓宽和维修养护,对国道214线全面展开重建。

    赤诚奉献在雪域的筑路先锋

    选择了高原就是选择了奉献。在青藏线一干就是20年、负责该支队玉树灾后重建一线全面工作、正在攻读桥隧专业硕博连读的副支队长王俊海对此深有体会:“部队已连续在青藏线奋战了27年,积累了丰富的高原施工经验,自2010年5月参加共玉公路建设以来,官兵们连续奋战在在最为艰苦的A8、B3、B8标段的122公里路线上,克服着高寒缺氧的恶劣条件,极力攻克冻土地段施工的世界性难题,为新玉树的重建铺就着康庄大道。”

    面对任务重,工期短、战线长等压力,该支队投入三分之一兵力、机械设备120台套,对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鬼门关“花石峡”、苦海滩、巴颜喀拉山等路基塌陷严重地段,展开桥涵加固、路面病害整治、新线改扩建等任务。

    玉树的山不算高,但海拔基点高,玉树的河水不算大,但冰冷刺骨。通天河隧道双向总长度达6公里,渗水和裂隙多,为了排水官兵们在穿着泥靴在冰水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开掘隧道后出来时官兵们都是满脸的水泥砂浆。

    高原施工艰辛是家常便饭,技术创新和质量保证才是攻关方向。特别是214线的高原冻土、桥隧比高、地质复杂等给建设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突破建设技术瓶颈,官兵们注重探索创新,针对高原温差大的特点,巴塘河大桥施工中采用了放裂缝温控技术,对桥梁的预应力孔道压浆饱满度进行超声波阵列无破损检测,冻土路段全部采用通风路基工艺。同时,为了在高海拔的共玉公路上打造精品工程,该支队全线全程采取标准化施工和质量控制,对混凝土进行集中搅拌,对钢筋进行集中加工配送,对小型构造物进行集中预制,确保达到标准一致的精细化管理要求。

    以苦为荣无怨悔的藏乡赤子

    近20年来一直坚守在高原筑路的施工一线,脸被晒的黝黑发紫,被官兵们戏称为“黑子”的邱峰是位入伍19年的“老高原”。在这位“老兵”身上早已感受不到明显的高原反应,但2000年第一次上高原那种头痛欲裂、关节酸软、呼吸困难、头重脚轻的经历还是让他终生难忘。“都说在高原站着就是奉献,因为人在高原即使无任何负重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负重60斤。但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时时当先锋、处处打头阵,当好标杆才是尽到了责任和义务。”这位70后老兵,言语中不是无尽的感慨,更多的仍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5月6日上午10时许,在该支队承建路段,一辆运送病人的救护车遭遇车祸而严重损毁,车上的病人阿辉春由于突发高原性疾病,急需转送西宁接受治疗,情况非常紧急。当时正在施一线负责路基铺筑的大队长邱峰,立即带领官兵将这名病人转送到西宁进行治疗,使该名群众转危为安。

    艰苦由于漫长,光荣在于坚持。虽是地处高原藏区,心肺增大、头发脱落、脸庞黑紫、指甲凹陷、嘴唇干裂等高原症状如影随形,但一直以来官兵们始终在世界第三极上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单洞长达3000米的通天河隧道、高达30米巴塘河一号桥、120余公里的通风路基……官兵们以“一家不圆万家圆”的高原赤子情怀在挑战极限中履行着铮铮誓言。

    三江源的美景背后,是高寒缺氧、常年冻土、生态脆弱的的现实。为了共玉路建成绿色环保的景观大道,官兵们坚守“绿色筑路”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的原则,无论成本多大,无论要付出2倍以上的汗水,官兵们都极力推广实施草皮防护工程,尽全力让“草皮搬家”,覆盖黑色遮阳网,定期洒水养护,确保对植被的恢复率达到92%以上。

    玉树是一种精神,它曾升华为“玉树不倒、青海长青”;玉树是一种高度,它雄踞“三江源头”;玉树戴着面纱,它地处亘古冷峻的雪山深处;玉树是云上的第二故乡,它的血脉——国道214线被官兵们用大爱和赤诚守护着。尽管G214线三年的灾后重建应急保通工作异常艰巨和繁重,但该支队全体参建官兵“知苦不言苦、苦中有作为”,在“缺氧气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震天口号中,以苦相伴,以苦为荣,用自己对第二故乡的大爱,践行着“筑起放心路、爱洒新玉树”的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