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水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日渐成型,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栏港门座式吊机在作业。 吴伟洪 郭智军 摄
蓝色崛起
站在珠海高栏岛最南端,凭栏望去,在蔚蓝大海的映衬下,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建设工地气势磅礴,让人感受到这片“深蓝沃土”与广东如此接近。
随着一批批“深蓝宝藏”的发掘,广东再次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作为这一轮“蓝海掘金”的桥头堡,广东的深水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日渐成型,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珠海基地项目、三一港口机械、海洋工程装备及工程船舶制造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带动了一条蓝色产业链的崛起。“蓝色经济”的崛起与重型工业的推进相互助力,成为广东下一步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线报告
“海洋石油981”今后在广东量产
蔚蓝的南海显得十分平静,但海洋资源的开发竞赛已经展开。“从这里往外300公里,就是荔湾3-1气田,初期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1500亿立方米,是中国海域第一口深水探井。”顶着大风,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招商局副局长杨富邦向专家和记者介绍,“荔湾3-1气田及周边天然气田的开发是我国实施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战略的首期项目,标志着中国海气开发从浅海到深海的跨越。”
不过,在杨富邦眼里,这还远远不够,“有了资源是第一步,有能力去开发资源才是关键!现在我们的深海工程这一块很多都交给了国外公司做,下面我们就要把这些课补上。”
正因为如此,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珠海基地项目才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通俗地说,我们就是来量产‘海洋石油981’的。”该项目副经理肖宝忠的话让专家和记者备感振奋。据介绍,“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是国内最先进深水勘探技术的“集大成者”。而在未来,这样的钻井平台就将在珠海基地实现量产,广东作为南海开发桥头堡的地位必将进一步巩固。
驱车行驶在约1400米的项目岸线上,对照着项目规划图,肖宝忠向专家和记者描述着未来蓝图:“这是我们中海油第一个深海装备基地,总用地面积207万平方米。建成之后,无论是FPSO、钢质导管架平台,还是深水浮式平台等海上油气田设施都能建造。基地将成为深水工程大型浮式采油设施的建造及总装基地、海油总后勤补给支持基地和海上作业船队海上施工的指挥及调度中心。”
肖宝忠说,基地的技术可以保证全球领先,根据进度,该项目的主体工程计划将于2013年底建成投产,二期计划于2015年底建成投产。
名企“挖宝”打造海洋全产业链
“很多人都担心这些大项目会变成一块‘飞地’,也就是说项目的成长与当地发展、与广东的转型升级割裂开来。我认为不会是这样。”在颠簸的车厢中,随行的专家热烈讨论着,广东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珺认为,“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只要有着持久的带动作用,很快就会吸引社会资本聚集,在广东打造出一条强健的海洋全产业链!”
这句话说到了珠海高栏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书记刘齐英的心里:“我们就是想借着这股海洋产业大发展的东风,在这里孵化出一个世界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专家和记者一行来到珠海三一港口机械有限公司的门前时,工业园中巨大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目前基地的大型岸边物流机械订单充足,从今年到现在金额已经达到4亿元。”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马志强大声介绍,“全球港口发展虽然现在遇冷,但是未来回暖的势头已十分明晰,仅岸边物流这方面就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基地的投资方正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广东毗邻南海,是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开发的前锋,把基地选在这儿就是为了抓住这一波南海开发的机遇。”马志强坦承,集团果断“下海”,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珠海海洋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集聚的未来。
走在宽阔的厂房中,可以看到一台台巨大的港口机械一步步装配起来。一位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未来三一集团还将建立一片海洋重工产业园,形成以珠海为研发中心和海洋工程的母工厂,力争经过5年努力建成三一集团现代港口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全球研发制造中心,年产值达到300亿元,“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等模式实现海洋工程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打造真正的全产业链。”
刘齐英介绍,像三一集团一样,齐聚当地“挖宝”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还有很多。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这家生产和销售直缝焊接钢管的厂家,在2011年1月就跟着众多的海洋工程项目来到珠海。公司副总经理苏章卓介绍,下一步将抓住海洋开发机遇,全力深耕海洋装备钢管方面的业务。
“蓝色经济”助推广东经济转型
珠海高栏港海洋装备制造业的方兴未艾,正是整个广东海洋经济崛起的缩影。以临海工业为主的蓝色经济大潮正成为广东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省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工作会议上,广东绘就了蓝色发展宏图,明确提出了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其中发展临海工业更成为重中之重。根据粗略统计,《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中提出的项目投资额占到总投资额的七成以上。广东将力争到2013年基本形成现代化临海工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基地,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
其中,珠三角地区将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和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打造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基地。粤东地区重点发展石化、装备、能源产业,着力打造规模和水平居全国领先的现代化临海工业基地。粤西地区重点发展钢铁、石化产业,着力打造形成沿海重化工业产业集群。
从“珠江水、广东粮”,再到家电、IT产品,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轻工业见长,在省委、省政府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中,明确了发展装备制造业,让工业“重”起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波海洋经济发展的大潮正好为广东经济的“轻重”齐驱转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声音
从当前来看,我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从长远来看,我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从国内来看,兄弟省(市、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增强广东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从国际来看,海洋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迫切需要把拥抱海洋作为促进广东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为目标,坚持海陆统筹、综合开发,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
中国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海油在珠海一系列投资项目已经启动。该项目将有力推进海洋深水装备产业发展,为加快海油石油开发奠定基础,促进广东能源产业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董事长傅成玉(时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
■专家“走评”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 珺 广东省社科院常务副院长
向晓梅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重大项目布局沿海
广东工业“内力大增”
众多专家在这次走访过程中表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让他们“开了眼界”。
王一鸣认为,这一轮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帮助广东构建起了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广东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大幅提升。随着广东一批重大项目的沿海布局,广东下一阶段伴随着海洋经济发展起的重型工业化之路将有进一步的提升。
走马珠海高栏港,看到临港大工业建设热火潮天的景象,王珺深有感触,坐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广东作为南海开发桥头堡的战略地位已经奠定,下一步就是要考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带动广东本地的转型升级。“如今广东的发展思路是对的,中海油在附近大力勘探、发掘天然气田,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就是要把这方面的勘探、开发、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的增量都拿过来,这才是真正的蓝色崛起之路。”
他认为,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广东下一阶段必将迎来一轮重型工业的技术、人力资源快速集聚期,并将带来广东本土产业由“轻”转“重”的快速升级期。广东新的增长点在哪里?恰在海洋经济身上,通过这一轮重大经济增量的注入,广东重型工业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实现“内力大增”。
向晓梅说,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具有的新技术特征以及新发展空间,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于上一轮的重型工业化之路,这一阶段依托海洋经济所打造起的海洋装备高端制造业等有着更长的产业链,从一开始就有非常严格的资源禀赋约束,所以要强调的绝不再是“遍地开花”,而是“深耕细作”。因此在产业规划上的要求更为严格,要集中力量孵化若干个具有极强产业带动力的项目群,并进一步做好后续的产业链孵化工作,做到真正的“全产业链发展”。
珠海可谓在这一轮发展中抢得了先机,通过南海油气田的开发吸引了中海油和三一集团等投资方的大规模投资,一举进入了海洋高端装备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对后续的产业氛围培养、人才引进等工作更为关键。面对海洋经济这一机遇千载难逢,希望广东能够真正形成自己的蓝色产业链,探索出一条产业转型之路。(记者 钟啸 陈韩晖 杨兴锋 张东明 王垂林 郭亦乐)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