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老板,拷两斤豆油。”这,听上去是不是感到有点熟悉?
每天,位于溧阳路1384号的虹口立新油酱店,都会迎来买散装货的顾客们。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杂货店里,保留着目前已经凤毛麟角的“零拷”商品。尽管还有许多附近的老年居民会来光顾,但这家油酱店生意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这些,从“零拷”商品的缩水上就可以看出,曾经十多个品种,如今只剩下四个。就连店员也不得不承认,说不定什么时候,“零拷”就没了。
资料显示,鼎盛时期的上海曾有1869家油酱店,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便利店超市的遍地开花,“零拷”正在逐步成为市民脑海中的一种感慨与回忆。
特色就是“零拷”
“五开间,晓得伐?当初阿拉最辉煌的时候,就有这么大的门面。”站在商店里,工作了30多年的周师傅显得满脸自豪。只是,眼前的立新油酱店不过只有两间门面而已。
即便如此,立新油酱店在周边居民心中还是非常有口碑,最重要的还是其特色——零拷。豆油、米醋、白酒甚至花生酱,在这里都可以想“拷”多少就买多少。
“现在还有多少商店有这种商品?”家住附近的曲阿姨反问记者,在她看来,现在大家都习惯在超市便利店买整瓶整桶,这种零售几乎都看不到了。
“零拷”,之所以有市场,关键是特色。周师傅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些零碎的商品,真是符合了市民需求。每斤7.2元的豆油,油烟是比精制油大了不少,但烧出菜口感不一样,老年人特别就爱吃这一口;2元一斤的米醋,没市面上的康乐醋那么甜,又没镇江醋那么咸;最有口感的就是散装花生酱,讲究的就是原味,“特别的香”。
不过说到底,保持各种商品的散装出售,除了保持住它们没有被标准化的口感和品质外,更为周围居民保住了便利。“就像烧菜少了一点调料,来这里不要买很多,一点点就够了。”
品种正日益萎缩
豆油一月近千斤,花生酱一月近百斤……这种销量,在周师傅眼中,“根本算不了什么”。他把记者请进了工作间,一个超大的“拷油机”赫然就在眼前,据其介绍,当年这台机器每天就是几吨的销量,后来生意越来越差,连油管都被关闭了,“用不着了。”曾经的立新油酱店,“零拷”的商品种类特别丰富,“酱油、辣酱、啤酒、豆瓣酱、酱菜……”周师傅大致算了算,就列出了十几种。
但现在,就只有四种了。很多“零拷”之所以消失,缘于供货商都没货了。“就拿酱油、啤酒、辣酱来说,现在都是瓶装为主了。”周师傅表示,现在卖的这些“零拷”商品,也都是老年人才会来光顾,至于年轻人,很多甚至都没有听说过。
“我看最多不用5年,这四种也没了。”周师傅颇有些落寞地叹了口气,在他看来,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如果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市民的需求,早就应该消失了。“利润太薄,操作太烦,也不符合青年人喜欢便利的习惯。”
就连店里自制的一台小型“拷油机”,现在因为时间太长也闹起了“脾气”,原本抓住把手转一圈就是一斤,现在多少有些“短斤缺两”,必须人工校准。
“没办法,它们也都老了。”周师傅如此说道。
昔日“零拷”店多已消失
由于当年计划经济的配额销售,促生了油酱店诞生,1951年时上海这类商店达到了巅峰,有1869家。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油酱店的数量开始不断减少,1964年,全市为1016家,1995年时,下降到只有646家。而现在,还保存着“零拷”的油酱店已是凤毛麟角。
根据相关登记,记者昨日致电了十多家油酱店,结果不是电话无人接听,就是已经改为其他行当。仅位于江西路上的大不同油酱店表示,现在还有“零拷”花生酱出售,但是醋和豆油等,都早已不再销售了。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