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行"实验基地"跨界转型

2012年10月24日 15:46   来源:解放日报   孟群舒
    编者按: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生存更为不易。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上海银监局也提出“三个不低于”和“一个1000亿元”量化目标,上海银行业逐步改进运作模式,在产品、服务和模式上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全新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上海小微金融创新系列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阐述“唯有创新,才有发展”的道理,也期盼社会各方更加关注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为小微企业成长营造一方沃土。

    “我们看好九大新兴行业和与‘大消费’相关的行业,关注创业者个人的情况,以判断企业未来的预期。”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零售信贷部总经理严俊一席话,不像出自银行界人士之口。因为看行业兴衰、关注创业者、谈成长预期,向来是证券投研人士和风险投资商的习惯。

    过去银行习惯于看抵押物,有抵押就可以贷款,无需考虑行业。如今,情况变了。严俊的解释是:科技型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银行必须学会跨界研究,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助推科技型企业成长。

    科技型企业往往是“人脑加电脑”,一般不符合银行的贷款要求,因而长期被排除在银行大门外。为了吃透科技型企业特点,在总行批准下,去年11月,上海交行在张江设立了“科技金融创新产品试验基地”,允许基地先行先试,不仅可以设计产品,还可以修改完善银行内部运营流程。

    基地推出了“科灵通”产品,其背后有一个专家团队,探索出一套知识产权交易、无形资产价值认定机制。在工作中,基地摸索出不少降低风险的方法。比如,企业所处行业最好是市政府鼓励发展的新兴行业以及与百姓衣食住行、医疗等“大消费”相关的行业;企业最好是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企业的财务报表要符合要求;知识产权要获取专利认证;如果主要创业者的个人投入很大、决心很大,那就更靠谱。

    创新思路下,一批科技型企业喜获贷款。一家从事海洋及陆上油气工程设计的公司曾经负债率近90%,注册资本不到200万元,连传真机、复印机都是租赁的,没有银行肯放贷款。然而,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财富就是带头人和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专家团队的评估,上海交行向其发放300万元信用贷款,后来又将授信额度扩大到2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为信用贷款,1000万元为应收账款质押)。有了贷款输血,企业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开启了创业板上市计划。

    基地对银行内部架构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小微企业的特点是拿到订单就缺钱,因此银行要马上答复能不能提供贷款,并以最快速度提供资金。”于是,基地把融资成本、效率等作为服务关键。为了提高审批效率,上海交行把审批人员、终端放在基地,免除了支行业务员与分行的来回沟通成本,让审批速度提高了一倍。同时,基地为企业提供的不只是贷款,还有各类金融服务,包括结算、理财,甚至引入风险投资、投贷联动,大大加强了企业对银行的需求“粘性”。

    据悉,上海交行已经开通了“五大试点”,将基地的产品、经验、团队、流程复制到徐汇漕河泾支行、杨浦五角场支行、闸北市北工业区支行、浦东张江支行以及闵行莘庄支行。上海交行还与五大园区签署了50亿元专用额度,并与张江园区、再担保公司携手,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计划年内服务2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与此同时,上海交行零售信贷部还在研究中小企业债、资产证券化等新内容,期望“跨界转型”迈出更大的步伐。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