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展会:从政府展到市场展路有多远?

2012年10月30日 15:21   来源:南方日报   朱晋
    电博会如今面临的阵痛,是官办展会主动推向市场之“痛”。一个多年来由政府资金扶持的展会,如何彻底摆脱“官办”,走向市场化运营,确是一个亟须探讨的问题。

    对于东莞而言,一直立志于成为“华南工业展览之都”,依托产业优势,发展会展品牌。而如今作为龙头产业的品牌展会,电博会命运的一波三折,证明其依托的产业定位亟须调整,必须重新找一条路子,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电博会才能“涅槃重生”。

    只有具备吸引力的展会,企业才会蜂拥而至,政府才能大胆地“放手”,电博会才能在市场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有吸引力的展会,企业才感兴趣

    对于承办了六届电博会的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记者在向其相关负责人征求采访意见时,均称“不方便发表任何意见”。

    尽管如此,有业界人士称,对于专业运作企业,电博会不赚钱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记者采访东莞市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不少都对电博会持“消极态度”。金铭电子集团执行副总裁李三保表示,该公司之前参加过电博会,但没留下什么印象。“因为这样的展会对于我们的作用不大,起不到推广的作用,更不可能实现交易。参展类似展会,我们的目的主要是面对消费者,但消费者不会去这样的展会,都是一些业内的专业观众。其实我们一年的推广费用挺充足的,展位费不会有多大问题,是否参加还是拒绝,取决于展会本身的吸引力。”

    东莞酷比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刚从深圳转移来的手机生产企业。问及关于电博会的印象,该公司总经理郑永平说,没有参加过电博会,对此也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对于类似展会不感兴趣,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推广平台。”

    “一个展会是否有生命力,还要由实践来检验。比如历年来,"广交会"的展位费一直居高不下,还是会有很多企业主动上门。而据我所知,东莞部分知名电子信息企业,也有外流到外地去参展的,比如深圳的"高交会"等。”上述负责人称,企业都是对有吸引力的展会才“感兴趣”,因此电博会也要从自身来找原因。

    不断发展,政府品牌的市场化“洗礼”

    回顾13年来的电博会历程,其一直具备政府品牌的鲜明“性格”,因此其命运也难以和政府脱离关系,这也导致其与市场化始终“貌合神离”。

    最初举办电博会的想法来自于叶宏灯等几名台湾老板,目的是鉴于东莞是港台及海外电子类产品的生产基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应该向全国乃至全球宣传和展示产品。首届电博会由东莞市政府交给贸促会承办,布展地点选在东城中心,远没有现在会展中心这么好的条件。

    有关资料显示,电博会从第一届参展企业540家、观展人数15万人次、成交额62亿元,发展到第四届于东莞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面积达3万平方米、1000多个展位、近40万人次观展,并成为全球四大电脑资讯产品展之一,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

    首届以后,第二届到第五届,更熟悉电子产业和产品的东莞市数码产业协会开始代替贸促会作为电博会承办方的角色。不过,这也没有继续多久,第六、第七届电博会又重新交由贸促会来掌舵。承办机构的变化背后,包含着各方对电博会未来走向的摸索和尝试。在此之后,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整个展会的发展也形成了影响。企业在参展的问题上开始犹豫,政府和运营部门则不断为电博会“加码”服务。

    从第八届电博会起,展会的运营模式发生较大变化,电博会开始交给作为市场主体代表的专业性的会展公司一手承办。有一位专业人士说,“政府方面自此退居二线,淡化自己的角色,做一些协调辅助的工作,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展会才慢慢走向成熟。”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透露,接手第八届电博会时,公司选择了与香港讯通公司合作,希望借助其丰富的组织卖家的经验,来带动更多更专业的买家参与。而从第十届开始,则与国际知名展会公司汉诺威合作,迈开了向国际知名展会迈进的一大步。

    “新的运作模式开始后,电博会现在走的是一条股份合作的道路。以前政府只管投钱,运营公司不用承担经费压力;如今,运营企业也将负担成本,与政府一起利责共担。同时,合作期限也不再是一年一定而是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业内人士表示。

    然而,此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电博会面临严峻考验。有业内人士总结到,2006年以前,电博会主要走形象展示路线,可以说就是个“政府展”;2006年以后,电博会开始走专业化路线,但专业化路线并不意味着市场化的成功。“专业展不是市场化,市场化也不是专业展,不能混淆这个概念。从政府展、专业展到市场展的转变,每个节点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如今可能又到了转变的节点。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