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争朝夕跨越千山万水--福建迈向交通运输强省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只争朝夕跨越千山万水--福建迈向交通运输强省

2012年11月02日 01:17   来源:新华网   巫奕龙 孟昭丽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深水岸线资源全国第一,港口众多却“小、弱、杂、散”……长期以来,不便的交通基础设施,制约着福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有如一道鸿沟,横亘在福建人的梦想与现实之间。

    党的十七大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通”摆在更高的战略位置,提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战略,在部署上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全国交通运输强省;全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据统计,这5年福建完成交通投资3100亿元以上,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7年投资总和,实现了由交通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部分超前的巨大转变,为海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昔日“天堑”变通途    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武夷山的山峦鹫峰的坡,

    走不完的山路过不完的河……

    天路--宁武高速,

    像一条绵延千里的玉带,

    让崇山和大海把手紧握。

    天路--宁武高速,

    像一朵飘在空中的祥云,

    给山里的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10月9日,横贯闽东北、闽北,延伸内陆腹地,长达300公里的宁武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一位建设者即兴赋诗,豪情中道出了福建建路的艰辛。

    据介绍,由于遍布崇山峻岭,地质情况复杂,福建公路建设不但桥隧比很高,而且常常遇到溶洞、断层破碎带、大型滑坡等,技术难度、造价比平原地区大得多。

    以宁武高速来说,桥隧比高达46.6%。其中,政和县杨源乡至石屯乡,由14座隧道和6座桥梁组成的隧道群,连续长度竟达26.7公里,桥隧比达92.4%,称为“天路”,一点都不夸张!

    出行难,让福建人对路的建设有着更多的渴望;出行难,也让福建交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如何克服资源要素短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让交通更好地惠民、利民,成为福建决策层急需破解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列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四个战略定位之一,要求尽快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落实,相继出台了《加快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做好高速公路资金筹措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支持政策。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阴霾未散、宏观调控加紧的大环境下,省委、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了储备土地平衡高速公路建设营运资金、安排财政一般预算资金作为高速公路项目资本金和融资财政贴息、免征缓征水利基金等得力措施;省委、省政府领导直接调度、协调,并赴国家部委和有关银行总部争取支持。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会谈纪要,在发展政策、规划计划、项目资金、闽台“三通”先行先试等方面给予福建大力支持,形成了部省合力推进海西交通提速发展的格局。

    记者采访了解到,福建各级政府和交通等部门扎实奋进,高起点制订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规划;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前期工作,除了国家规定项目外,剩余项目建设审查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地方执行;提出“十年任务五年完成”,掀起了交通建设攻坚战热潮;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和无障碍施工,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千方百计筹措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在争取国家部委大力支持、各级政府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的同时,采取对接银行落实贷款额度和探索发行中期票据、租赁融资、保险债权、子公司发债等方式融资,确保资金衔接工程进度。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促进福建交通持续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安全发展。

    5年过去,在福建大地上,建成了“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两纵两横”国道、“八纵九横”省道,“大动脉”横贯东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07年的1366公里,增至2012年底的3400公里以上,90%的县城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路况显著提升,综合排名提高了12位,跃居全国第六;建成农村公路8万公里,每个建制村至少连接一条水泥路。福建公路网络明显改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回到家乡,感受最深的是交通变化。”老家在宁化的同济大学李晔教授,近日回乡省亲时深有感触:“过去,宁化被形容为‘路隘林深苔滑’,如今永宁高速一马平川,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港口整合出效益  现代化海西大港崛起

    3月,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二期工程正式封关运作;6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三个重要机构--厦门航运交易所、东南国际航运仲裁院、福建电子口岸揭牌;年内,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动工……今年以来,福建加速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动作频频。

    4月,湄洲湾航道三期工程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深水航道,可安全通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散杂货船舶。

    据预测,福建港口群吞吐量2012年有望破4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000万标箱。

    然而,作为港口资源大省的福建,在2008年前,尚无1个亿吨大港。长期以来,沿海6市,一市一港,港口管理主体多,都提出以港兴市、以港强市,导致港口定位相互交叉,港区功能部分重叠,最终在内部竞争中,出现“你也吃不饱、我也饿得慌”的尴尬局面,制约了优质港口资源的充分利用。

    “福建沿海各市的港口面临严重的过度竞争和不协调问题……缺乏全省港口一盘棋的观念,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制约了共同发展。”2008年,民革福建省委在开展福建港口群发展调研时,指出这一弊端。

    更显急迫的是,国际港口竞争越来越厉害,大鱼吃小鱼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很多“内力”不强的港口,都沦为大港的支线港、喂给港。

    “在这种情况下,后发的港口想要破解困境、突出重围,必须要有非常决心,非常力度,非常举措!”福建省港口协会秘书长黄锦强调。

    2004年1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与整合力度……实现厦门湾、湄州湾港口一体化”,2007年《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2009年《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先后提出,福建要集中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现代化海西港口群。

    近年来,整合优质资源,做大做强港口的部署有序推进。福建整合后的港口,各港区的功能科学定位,形成了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格局;所有港区实现了生产调度、港政、航政、引航、规划建设、统计管理“六统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集中力量连片开发核心港区,加大力度配套完善的集疏运体系……

    整合出效益。以厦门港为例,整合后原有的特区政策延伸到厦漳两地,原漳州港的所有港区都享受到原厦门港港区的税费、补贴、口岸通关等优惠政策。航运企业获得实惠更多,在原漳州港区与原厦门港区之间移泊船舶,再也不用为船舶港务费“掏腰包”。整合当年统计显示,厦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4亿吨,比增1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82万标箱,增长了24%。全球战略合作伙伴纷纷加盟,美国弗吉尼亚港、荷兰阿姆斯特丹港等20余个国际知名港口,都与厦门港结成友好港口,马士基、地中海海运、长荣海运、中远、中海等全球前20名班轮公司,全部在厦门设立了分支和代理机构。

    不断优化的港口发展环境,引来神华、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金鹰集团等大型央企、知名外企、实力民企,纷纷在海西港口岸线安营扎寨,投资建设深水码头泊位,发展石化、冶金、火电等临港产业。据统计,5年来,福建累计新增生产性泊位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7个、10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2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8亿吨,5年时间翻了一番。

    2011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以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为抓手,通过推进这“三群”之间有机衔接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内引外联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

    记者走访厦门港海沧港区看到,当地“陆港”建设与海港建设同步快速推进。不久前,总投资近70亿元的东南国际物流中心动工。物流中心占地5800亩,主要建设铁路作业区、物流功能区和物流商务区。

    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核心港区的建设,提升和拓展了海沧临港产业和临港经济,从而带来了海沧发展方式的转变。依托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优势,海沧创造了新的支柱产业,石油交易中心和酒类交易中心两个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异军突起,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据悉,福建下一步将着眼“三群联动”,以建设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突破口,争取于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海西港口群。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