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一方更能获得好结果?
这一匹配原则,就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Lloyd Shapley和他的团队所研究的Gale-Shapley算法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学的研究,于婚姻问题同样适合。
为了把这个算法解释得更通俗,董志强教授这样形容Gale-Shapley的匹配方式:第一步,每个男子向他最喜欢的女子求婚;每个女子在众多求婚者中挑选她最喜欢的一个,但并不马上结婚,仅列为考察对象,同时将其他人列入拒绝名册;第二步,上次被拒绝的男子,向那些他还未曾求过婚的女子中最中意的那个求婚,然后每个女子在众多求婚者中保留最喜欢的一个继续考察,其他的则予以拒绝;此后一直重复第二步,直到每个女子都有一个追求者时停止,她们便答应结婚。
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婚姻匹配,建立在婚前的多次匹配尝试基础上。专家指出,该算法并不能保证所有参与的人都挑选到他的第一选择——总有相对占便宜或吃亏的一方。因为根据Gale-Shapley算法,主动的一方更能得到较好的结果。而在婚恋关系中,男性的主动追求意识普遍强于女性,这是否也意味着:男人比女人更容易获得最佳匹配的机会?
大部分的婚姻都不是最完美的匹配?
很显然,在一个设定的集合里,通过数次尝试,最后找到心仪的匹配对象,这是理想的一种状态。当然,前提之一是,你得先找到自己可选择的那片“森林”;前提之二则是,所谓最心仪的另一半,在你婚前出现,并且也喜欢你。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恋之路都没有像做1+1这样的数学题那么简单。由于受年龄、择偶观念、自身条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多人在婚前并没有能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对象。在一些经济专家们从诺奖引申出婚姻问题的探讨时,就有人指出,按照这样的匹配理论,大部分的婚姻似乎都不是最完美的匹配。因为,你不知道最理想的那个匹配对象何时会出现?婚前?还是婚后?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