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找矿:青海在国家战略中地位日益凸显

2012年11月06日 12:57   来源:青海日报   张海虎
    青海新闻网讯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我国主要金属矿产人均储量不足世界的1/4,且贫矿多、中小型矿山多,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供需矛盾突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施找矿行动。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使命下,国家需求、国家地质工作部署的倾斜,与青海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愿望迅速达成统一。

    近五年,在省部合作大手笔谋划的“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地质找矿进程中,随着一大批地质工作者跨过日月山,踏上东昆仑,以艰辛的努力“唤醒”一个个“沉睡”的宝藏,“资源富,经济小”的青海已成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实现重大突破、成效最显著的地区,向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地大步迈进。

    保障发展,新世纪呼唤加强地质找矿工作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青海人其实是守着一座大“金山”。通过地质勘探者的描述,我们的眼前浮现的“金山”是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几亿年以前的青藏高原,烟波浩渺、古木参天、鱼鸟云集,一派生生不息的自然景象。然而,地壳运动自然的造化将这一切都沉埋地底,只在沧海桑田后的地表留下些许密码,等待着后人开启那无穷的宝藏。

    那么,青海的“金山”有多大亦或者说矿产资源家底如何呢?十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我们对青海矿产资源家底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简单的地质勘查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投入不足,造成地质工作特别是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无法弄清“金山”的真面目。

    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一份资料对这种尴尬局面进行了详细注解:截至2005年,青海省1比5万矿产地质调查仅完成了5.15万平方公里,只占全省面积的7%,远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数。矿产勘查程度偏低,3900余处矿点、矿化点、矿床中,达到详查程度以上的仅占4.63%。钻探深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每万平方公里勘查投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平均查明率只有17%,而这还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后的结果,在1999年前,青海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几乎是空白。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迫切呼唤地质工作大发展和地质找矿大突破。2006年1月,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发布,立足国内,实现找矿突破,保障矿产资源供给,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国家在确定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供应的原则时,也将目光锁定在青藏高原。其中,青海是重点。至此,国家需求、国家地质工作部署的倾斜,与地方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愿望形成统一。

    在继续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同时,国务院决定实施青藏地质勘查专项。不久,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赶赴青海专题调研,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决定构建省部合作新机制。

    合力的形成,带来的是地质工作领域的新气象

    随着地质勘查进程的加快,最新的地质工作进展已经描绘出了青海“金山”的主体轮廓:盐类、石油、天然气、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钾盐保有储量7.35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9%;镁盐保有储量42.03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93.5%。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储量分别为4.35亿吨和3068.4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的第13位和第8位。铜、铅、锌、钴及金矿,储量大、开发前景较好。石棉、石英岩、石灰岩等资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不仅如此,在青海省,发育着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三江北段等几个重要的成矿带,自2000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后,特别是青藏专项实施以后,正成为我国矿产勘查进展大、成果多、成效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从一大批重要新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来看,这几个重要成矿带均具有形成大型乃至超大型重要金属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前景。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在短期内形成几处大的国家级重要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青海找矿全国领先

    尽管青海拥有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资源潜力并不等于现实生产力。一方面是资源丰而优,另一方面则是勘查开发力度散而慢。这种状况曾一度困扰着我省地质找矿进程。回顾往年的找矿形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以前,青海的地勘找矿项目就像是撒胡椒面一样,小而散,一年到头新增的探矿权数量也不少,但相应的找矿突破并不显著。

    青海地质找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理念有了大突破,找矿仅有大投入还不够,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必须尊重地质工作规律,搭建制度平台,坚持整装勘查。要在最有前景的成矿区(带)上坚持整装勘查,把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结合在一起,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拿到成果,进而把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集合在一起。

    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了“推进优势资源开发,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勘查,力争发现一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大型矿床和重点矿种,提高资源对特色工业的保障能力”的要求。为此,我省克服种种困难,加大省部合作力度,积极以探索“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为核心的地质找矿新机制,统筹国家、地方、社会商业资金,统一安排勘查项目,为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搭建了一个凝心聚力的大平台。

    有数据显示,近四年来国土资源部通过中央财政在青海投入地质勘查资金23.6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从2008、2009、2010年的3亿元左右,增长到2011年的11亿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17亿元,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局面已初步形成,有力拉动了全省地勘投入平均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全省地勘投入从2000年的3000多万元,快速增长至2009年的近8亿元、2011年25亿元,从“十五”期间的总投资6.8亿元,到“十一五”34亿元,特别是近四年国家、省和社会资金累计投入青海地质勘查资金达87.36亿元,极大地助推了全省的地勘工作,发现了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了几种成大矿的成矿类型和成矿有利地区。

    在地质找矿单一国家投入的格局被打破后,找矿突破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机制来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整装勘查,让青海找矿突破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会战。

    目前,21个省、区、市的56个地勘单位、200余家企业的约1.5万名地质工作者,在全省31片重点勘查区,9个整装勘查区逐步形成会战势头。

    前不久,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来青海调研地质工作时,对青海地质找矿所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形成一系列推进地质找矿的制度措施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青海是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实现重大突破、成效最显著的地区。

    全力向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阔步迈进

    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深入,我省新的找矿成果不断出现,新发现的“金山”也不断增加。全省地质找矿工作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谋划好“十二五”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全省地质找矿大业,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八次听取省国土资源厅的汇报并安排全省地勘工作,多渠道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青海地质找矿的良好前景和重要战略地位,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给予了“要高度重视青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要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力争尽快实现重大突破,使我国在资源上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使青海真正成为我国的战略资源要地”的重要批示。省政府、国土资源部省部通力合作,多渠道想办法争取项目资金,编制完成《青海省“十二五”地质勘查规划》,争取到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投资50亿元支持青海的地质找矿工作,确保了五年期间国家有稳定的投入,省财政也将出资25亿元地质矿产勘查经费,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地勘资金严重不足的瓶颈因素。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区,加强青海矿产资源勘查,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非常关注青海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他相信,青海会成为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战场之一,找矿突破必将带来青海地质找矿的大丰收。

    目前,在国土资源部公布的首批47片整装勘查区中,青海的祁漫塔格、沱沱河、大场、然者涌-莫海拉亨等四片找矿重点区榜上有名,是列入国家战略整装勘查的最多省份之一。同时公布的全国19个重点成矿区带中,青海的东昆仑成矿带、祁连成矿带、三江成矿带北段名列其中。这意味着青海将从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得到国家的更大支持,青海的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青海作为国家资源重要战略接续基地的地位日益显现。

(责任编辑:徐晶慧)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