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产品“卖难”须建立长效机制

2012年11月06日 13: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郭顺姬
    “菜农就不能挑些别的蔬菜种吗,为嘛都种一种菜呢?”在看到“山东等地大白菜6分一斤没人买”的新闻后,有网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但是,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菜农们却表示很无奈,因为到了种植季节,他们也不知道种什么才好。“如果换个品种,赔了的话怎么办?”

    “不能让农民今天种这个,明天种哪个,农民很难把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只是强调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格波动问题。在他看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在顶层设计、引导微观主体和有效干预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

    “种难”:不知道种什么

    “我们这儿主要种植青椒,目前一天的供应量在20万斤到60万斤之间。今秋青椒价格一直徘徊在每斤0.3元—0.6元的低价位,这个价格卖出去农民不赚钱。”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凤凰农资的工作人员张亚斌对本报记者介绍了当地青椒的销售情况。因为长期与农民打交道,他对当地的蔬菜种植情况十分了解。

    既然青椒价格卖不上去,农户有没有考虑换个品种种植?张亚斌表示“很难换”,他向本报记者解释了难换的原因。

    首先,就算有农户想换个品种,也不知道种什么。另外,张亚斌表示小规模的种植并不利于蔬菜销售,如果要大规模换品种,需要进行一些规划。“我们几千亩的菜地,不只是种青椒,那拿出多少地种别的蔬菜?选几种来种植?这些都没有人帮忙规划。”张亚斌说。“再者,当地农民一直种青椒,就算今年赔钱,但大家心里还有点谱,换了品种后万一赔得更多怎么办,没人管你啊!”

    “卖难”:销路在哪里

    “我们的想法很实在,多来点菜贩,把菜收走就成。”这是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白沙镇菜农张长伟唯一的期望。

    因为好种、好管理,张长伟所在村子有近千亩菜地种的全是黄花菜,已经种植了十几年。据张长伟介绍,去年黄花菜的行情很好,最高卖到了1块多钱一斤,但今年价格降至0.4元,并且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菜贩子来收购。

    除了给往年来过的菜贩打电话,张长伟没有任何办法进行销售。目前,张长伟只联系到了两三个菜贩。

    至于网上的收购信息和种植信息,张长伟则完全不知情。“村里只有几个年轻人会上网,一般种菜的都不会那东西。平常忙了一天,晚上累得只想睡觉,也没工夫学。”他说。

    为什么自己不想办法往城里推销?对记者的这个疑问,张长伟表示一方面平时太忙,根本没时间往城里跑;另外,就算想到城里去卖,菜农们都是农用车,也不允许进城。

    仅靠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建设还不够

    专家建言

    受访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中国经济时报:你如何看待一些地方蔬菜滞销现象?

    李国祥:市场机制下必然会出现价格的起起落落,这很难避免。今年良好的气候条件、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回落和季节性波动三个因素叠加起来,也造成了此次特殊的“卖难”现象。随着天气变冷,“卖难”的问题会逐渐缓解。

    中国经济时报:应如何解决农户“种难”和“卖难”的问题?

    李国祥:只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工作,让农民利用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并不能解决农民盲目生产和农产品市场过度波动的问题。面对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政府需要在顶层设计、引导微观主体和有效干预等方面进一步积极探索。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规划,促进产销平衡。不仅要确定蔬菜的种植区域,还要在保证种植的基础上,为生产出来的蔬菜找到对应的销路。

    其次,要加强组织创新,鼓励农民把农产品拿到城市去销售,这就需要将产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一方面加快合作社建设,进行规模化、组织化生产,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对一些适合深加工的产品譬如马铃薯等进行深加工。

    另外,还可以考虑利用国际市场,将过剩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

    再者,要加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由地方政府出面选定合适的蔬菜生产基地,保证本市的蔬菜供应,并且每个城市要选择几个核心的蔬菜品种给予政策支持。譬如说,政府对蔬菜收购设定一个价格,一旦市场出现价格波动,菜价过低,地方财政就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补贴农户,不至于让农户因为赔钱而丧失种植积极性。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