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滞销当对症下药

2012年11月12日 09:57   来源:华西都市报   
    禾刀

    最近一个月来,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滞销品种更多,除了蔬菜,还有水果。而滞销的量,也格外大,动辄数以万斤。河北沧县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大多开始改种投入较少的玉米、红薯,甚至撂荒出去打工。

    丰收不丰“销”,部分农副产品滞销已经成为年复一年的现象。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一些地方的应对之举是,要么透过媒体等渠道拓展商机,要么动员机关工作人员,迅速掀起采购滞销农副产品的高潮。其情至诚,但这样的关爱至多只是减少损失,不足以形成增收的常态化机制。总体看来,农副产品滞销,主要是面临三大掣肘。

    首先是盲目的规模化种植。一些地方为农民尽快致富竭尽法子,包括鼓励种植经济作物。在强力推动下,各色种植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以连年滞销的柑橘为例,不少地方为了造势,频频举办这节那节,聘请形象代言人,评比种植能手……2011年,全国19个省柑橘种植面积达到3200万亩,总产量达2650多万吨,照此推算,全国13亿人人均消费41斤柑橘,才能实现产销平衡。在产能旺盛市场有限的条件下,丰年滞销的宿命其实早已注定。

    其次是市场链条过短。在一些地方盲目推崇基地化种植,扩大规模的同时,相关配套营销体系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从一些地方的救市之举来看,也只是一再呼吁经销商采购。农作物种植,理应形成产业链条,农民只管种与收,遍布各地成立的农作物产销经济实体负责销售。可在我国有些地方,市场销售的“托盘”成短板,无法激活市场需求。

    再次是中间环节成本过高。首当其冲的便是运输成本。近年来,虽然国家建立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绿色通道”,但中间过高的运输成本依然大幅抬升了农产品价格。像新闻里披露的一些地方蔬菜与水果价格贱到只有一两角,但实际上在市场上很难享受到这样的实惠价格,过高的中间环节成本成了“拦路虎”。

    激发社会爱心力量,帮扶滞销的农民,当然是种温馨关怀。但爱心毕竟有限,不可能使农民真正顺应市场规律,通过经济作物种植走上致富之道,如何灵活引导、构筑畅通的市场调节机制,才是关键。针对当下农产品频频滞销现象,有必要围绕“三大掣肘”问题,对症下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农副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链条,让农副产品种植与市场需求实现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