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现刻字残碑 或是明代圆通精舍遗址

2012年11月14日 09:15   来源:现代快报   李宏 孙兰兰
    南京栖霞山在李香君墓附近发现了精美龙凤石刻,极有可能是清朝乾隆行宫附属建筑上的构件。11月9日,报道了这一发现。记者13日获悉,就在距离上次发现石刻50米处,又有新发现——一块刻有文字的残碑以及一些建筑的柱础。经专家初步鉴定,发现碑体区域,可能是明代为高僧兴善法师修建的圆通精舍遗址。
    
    栖霞山景区管理处有关人士说,这次发现的主要是一块残破的碑,附近还有几个建筑的柱础。
    
    碑有碑额、碑座,但中间的碑体部分已经残破不全。碑额阳面中间镌刻“重建圆通精舍灵应圣殿记”,周边刻有3只在祥云中飞舞的仙鹤,碑阴面中间镌刻“部府帖文”文字,周边以及碑额的侧面刻着祥云图案,非常精美。
    
    可惜的是,中间碑体已不完整。碑上的落款为“明万历十九年”,即1591年。碑体分阴阳两面,都有文字。从尚存的文字记载来看,碑的阳面“重建圆通精舍灵应圣殿记”,讲述的是重建圆通精舍的缘由及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而碑的阴面“部府帖文”,应该是当时的政府为建圆通精舍所发的告示和公文。
    
    对栖霞山历史颇有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黄征教授初步认定,此次发现碑体的区域应该就是当时栖霞山圆通精舍所在地,旁边的柱础很可能就是当年圆通精舍残留下来的。
    
    栖霞山在南朝时,有“栖霞精舍”,也因为此,原名摄山更名为栖霞山。那么,圆通精舍又是什么?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成员之一的张智峰先生查证,栖霞寺历史上几经毁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有一位兴善法师恢复毁废的栖霞寺,在隆庆二年(1568年)离开栖霞寺,前往天界寺,隆庆四年(1570年)圆寂。
    
    明代高僧素庵法师,在栖霞寺西边建了一座庵,庵名初为“观音庵”,观音庵的位置就在此次发现石碑的地方。观音庵也被称为“大士殿”,而兴善法师就是被称为“圆通大士”,显然,这是素庵法师为了纪念兴善法师而建,在观音庵建造时,有一位名叫殷迈的居士,曾官至礼部侍郎,他牵头为兴善法师建了一尊像,特意从滁州送到栖霞山。所以,观音庵又被称为“圆通精舍”。
    
    从碑上文字可以看出,此处是圆通精舍重建的地方。从清人陈毅所著《摄山志》的记载可以推断,观音庵毁坏和重建的时间,当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之间。
    
    只不过是重建寺庙里的一幢房子,为什么会有政府部门发的文?据陈毅的《摄山志》记载,万历十四年发生了大灾害,栖霞寺里也断粮数日。芜湖一位姓郝的人,梦见兴善法师,说栖霞寺的僧人饥饿没饭吃,于是从数百里之外,将粮食送到了栖霞寺,此后,又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吃的,素庵法师自己也想办法,解决了僧人的温饱问题。这件事引起不小的轰动,圆通精舍灵应圣殿重建以后,再加上素庵法师等僧人平时乐善好施,可能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