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实验小学内,有一家小超市,引起许多学生及家长的关注,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前来选购商品,但商店无人看管,学生需自己付钱、找钱。运营短短两周,诚信超市盘点发现:营业额不仅没有短亏,反而多出来22元钱。
诚信超市受欢迎
11月8日中午,记者来到这所小学,找到了这家超市,超市设在传达室旁,面积10平方米左右,货架上摆放着笔、橡皮、尺子、固体胶、笔记本、涂改液、剪刀等小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每样商品下边都贴着标签注明价格。两个小学生正在整理货架,门口是投币的小格子,分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等档次。学校关工委邱老师向记者介绍,诚信超市每周一至周四开放,开放时间为下午上课前半小时。
记者看到,离超市开门还有十几分钟,门前队伍已经排了约50米远,由于场地小,每次只能进10个人。进来的同学买了不等的东西,有的十几元,也有的一两元,自己投钱、找钱。听见几个小学生叫:“没有5毛的钱找怎么办?”导购员回答道:“自己想办法。”有一位小学生问记者:”阿姨,12加5.5等于几?”得知是17.5元后,他开始算账、找钱。半个小时内,记者看到先后有50多位小学生进入超市,都有收获。
学生们反映,之所以来这里,主要是感到好玩、新鲜。三年级学生魏文(化名)说:“自己找钱,好有趣呀!”记者问:“没人看管,能不能不付钱呢?”他吐吐舌头:“不行,那是小偷。”六年级学生林明(化名)说:“这里的东西比外边便宜,质量好,超级划算。”
运行两周盘点多出22元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超市已运行两周,这两周的实际营业额是3218.5元,比应收营业额多出了22元。邱老师分析,造成“多收”的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同学还不太会算账,多给了;另外有一包夹子价格是一元,可能有些学生以为是一个一元。邱老师说,到目前为止,他只听同学说发现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买东西不付钱,还从收款盒里拿了5元钱,也没有任何监控,不知真假。
家长很支持学校的这一举措。一家长说:“我的孩子是超市的导购员,他天天回来喋喋不休,述说诚信超市的情况,他对我说,妈妈,为别人服务太幸福了。”
刘俊霞老师说:“在超市里,自己付钱,自己找零,那些被各种规则和要求束缚的孩子,在这种环境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信任和爱意,或许,这正是诚信超市最大的魅力。这是在践行教育的一条黄金法则:用爱教育爱,用诚信教育诚信。”
专家解读走出诚信教育的怪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哲学博士单玉华认为,诚信缺失是改革开放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学校开设诚信超市事情虽小,但是引人关注、发人深思:其一,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播撒诚信的种子。其二,诚信超市进行的诚信教育,采取了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孩子诚信理念的养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走出“小学生最讲诚信,中学生也讲诚信,大学生懂得诚信,社会人缺失诚信”的怪圈,是我国建设诚信社会的一个难题。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探索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诚信环境进行良好对接的有效路径,迎接社会诚信建设新时代。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