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商行落实金融支农“三大工程”

2012年11月14日 10:51   来源:重庆日报   
    自中国银监会全面启动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大工程以来,重庆农商行作为重庆市资产规模最大、存款规模第一、营业网点最多的本土金融机构,在市银监局的指导支持下,深入落实“三大工程”,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日前,我们深入重庆市基层区县,切身感受了该行支农惠农的务实举措。

    家门口的“金融盛会”

    10月25日,重庆长寿区渡舟镇荷塘村。

    在重庆农商行长寿支行“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农民朋友纷纷收集各类宣传资料仔细阅读、聚在宣传台前详细咨询、站在宣传板前热烈讨论……

    “我告诉大家,现在台湾版的假钱也有水印,怎么办?记住了,真钱的毛主席嘴角的黑痣轮廓是很清晰的,假钱上是模糊的!”……一位二十来岁的讲解员正在为在场群众耐心细致地讲解着识别假币的“秘笈”,场下200多位村民津津有味地聆听着,不时发出阵阵掌声,纷纷表示:“这太有用了,农商行替咱们想得真周到!”

    73岁的村民刘德全介绍,讲解员叫夏雪,是重庆农商行派来给大家讲解金融知识的。“我是第一次看到银行把金融知识送到家门口,很受用!”

    荷塘村二组76岁的蒙淑清老人也异常激动,“是农商行的石健教会我如何认钱的”。在她的讲述中,原来,蒙淑清年轻时靠卖鸡蛋为生,因为无法识别假币,上当受骗近20次,损失了几千元,因为怄气,有时候接连几天都吃不下饭。今年7月份,一个叫石健的年轻人帮助她结束了这个“梦魇”。原来,石健是重庆农商行长寿支行焦家分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老人在听了石健的金融知识讲解后,豁然开朗,终于学会了如何识别假币。

    在讲解金融知识过程中,队员们还精心地编了顺口溜。如,“电话银行在手,让烦恼不再有”、“乡情卡在手,交遍天下友”、“手机银行在手,转账缴费马上有”……通过这些形象可爱的顺口溜,宣讲人员简洁、通俗地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了如何识别假币以及江渝乡情卡、手机银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银行业务。

    据了解,重庆农商行长寿支行计划开展1000场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在各个乡镇平均每天宣讲10场以上,还现场办理江渝手机卡、手机银行等业务。“自今年5月3日拉开帷幕以来,已经完成了800场,在农民朋友中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长寿支行一名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重庆农商行34家三农业务支行共组成了110多个宣传组,已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现场宣讲会6500多场,惠及重庆百万农户。

    “送金融知识下乡只是我行开展‘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的一部分。目前,我行农村网点近1300个,实现了在乡镇的全覆盖,是我市支农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我行在西部地区率先推出‘农村便民自助服务点’,让农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小额存取款、账户余额查询、自助缴费等基础金融业务。此外,还要求客户经理经常到村、到户走访,将我行金融产品、金融知识、金融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该行三农事业部总经理陈方仪说。

    贴心支农的“阳光服务”

    “‘阳光信贷’不只是一种新的贷款服务方式,更是一项便民惠民工程,有利于满足农村多元化需求,让农民朋友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银行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让农民朋友感到更贴心。”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说。

    “客户一旦提交了贷款申请,客户经理就会按时向其‘汇报’贷款申请的最新进展、什么时候可以贷下来。”重庆农商行开县支行副行长廖长伟说。

    在开县支行的营业部大厅,贷款政策、贷款品种、贷款条件、办贷流程、监督电话等信息张贴在了醒目的位置,低柜设置也让客户们倍感亲切。廖长伟介绍,低柜设置有利于让客户更清楚地了解银行办贷流程,方便客户与办贷人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信贷业务的办理更加阳光透明。

    在营业部大厅的一侧,该行还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联络站。工作人员称,在联络站可以查询到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电话、务工所在地、家庭成员情况等信息,方便支行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信贷需求。廖长伟表示:“开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70万。而支行每年都会向外出务工人员写一封家乡信,不仅向他们送去家乡的问候,告知他们家乡发生的变化,也将重庆农商行最新的惠民便民服务传递给他们。”

    在实施阳光信贷工程中,除了信贷内容公开外,重庆农商行还完成了对300多万农户的信用评级、600多万农户的资料建档。同时,实行投诉首问责任制,客户投诉办结率达到100%,进一步规范了办贷行为。

    看着“阳光信贷”服务公示牌,听着客户经理宣传的金融知识,让璧山县丁家镇村民李老汉心里踏实了许多。以前,李老汉贷款时总是心里犯嘀咕:“我不认识农商行丁家分理处的领导,他们银行会不会就给我少贷,给认识的人多贷呢?”如今,阳光信贷服务及金融知识宣传让农民吃了颗“定心丸”,也让重庆农商行的信贷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切实为农民提供了公开、诚信、高效、透明的信贷服务。

    “对什么贷款的政策、品种、条件啊,现在我都彻底搞懂啦!”李老汉说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

    金融创新的“惠农情怀”

    由于“三农”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复杂性,重庆农商行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出大量涉农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村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如,针对返乡农民工,推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出国务工贷款;针对农业产业化,推出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复垦贷款等。同时,针对农贷担保难问题,推出“三权”抵押、苗木抵押、农用机械按揭贷款等品种,有效破解了农村贷款“抵押难”的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中,重庆农商行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建房的融资需求,在开县、大足支行试点推出“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

    重庆开县满月乡是重庆建设“美丽乡村”最为成功的乡镇之一。满月乡甘泉村村主任刘云杰介绍说,“甘泉村69户村民都同意搬迁,在霍家亭和农洞河两个地方建设新房,每户的住房将达到150余平方米,是原来的好几倍。除了能够拿到近2万元的财政补贴外,村中有16户村民还从重庆农商行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支持。”

    据廖长伟介绍,2012年6月,重庆农商行开县支行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出台了手续简单、还贷灵活的“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并将有效期延长至10年。目前,该支行已受理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1000多万元。“除了提供‘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支持外,我们还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他说。

    涉农信贷产品有了,但是农村跟城市比,开展金融业务最大的麻烦可能就是网点覆盖率偏低,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便捷度亟待提升。

    鉴于此,重庆农商行在西部地区率先推出“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方便村民办理各类支农惠农补贴支取、小额现金调剂、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存折补登、代收电话费和电费等基础金融业务。此举将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重庆广大的自然行政村,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使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9月末,该行布设“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达580多个,进一步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过去查个余额、取几十块钱就要花7、8块钱车费,有时还要排队,一趟往返要耽搁一整天,现在有了这个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在家门口就能把事情办了,既不耽误事,又能节约时间,还省钱,这对农民来说绝对是个大实惠。”万州龙驹镇镇农民老张道出了广大农户的心声。

    此外,重庆农商行对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不具备设立固定网点条件的乡镇采取“定时定点服务”——每逢赶场天,支行把“银行办公设备、办公人员”等运至固定的场镇、村坝,现场办理金融业务。目前,已设立25个“定时定点服务点”,主要分布在秀山、城口、彭水等比较偏远的场镇、院坝。同时,该行也加大了自助服务终端布设力度,促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在惠民便民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农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首款针对农民工的银行卡——‘江渝乡情卡’,专项用于补贴异地汇款手续费,最高达600元/年/卡。截至9月末,该行已累计发卡超过460万张,免收和直接补贴金额超过1.6亿元。“以后,我可以用江渝乡情卡进行汇款、转账、存取款,并且还可以补贴异地汇款手续费,一卡多用,真是太方便了!”大足一贷款农户说。

    悠悠两江水,殷殷惠农情。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认真落实支农‘三大工程’,一是我行要响应银监会的要求和号召;二是我行对自己有要求,因为我行姓‘农’,有支农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再者,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三农服务水平,进一步履行好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下一步,我行将继续加大支农力度,进一步创新涉农产品,大力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倾力助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为富民兴渝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卓鹏李东亮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