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商超“瘦身” 本土超市逆势扩张

2012年11月15日 15:35   来源:国际商报   

  今年似乎注定是外资超市动荡波折的一年,英国最大零售公司特易购已于8月连续关闭4家门店;坚称不会退出中国市场的美国家居建材用品连锁商家得宝,在9月13日突然宣布关闭中国境内全部7家门店;英国翠丰集团旗下的百安居因官司缠身,放慢了扩张步伐;全球零售巨头家乐福和沃尔玛也于近日决定削减中国内地20家采购办公室。

  相比之下,国内超市企业却是另一番景象:福建两大超市巨头新华和永辉超市都在抓紧增加门店数量;华联综超表示今年开店将超过30家;步步高瞄准中西部市场制定计划,力争成为中西部第一的多业态零售商;本土最大的超市企业华润万家也启动了大规模人才招聘计划,为日后的业务扩张储备高端人才。

  各种迹象均表明,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昔日一直被国内企业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外资零售巨头锋芒渐失,而本土超市却在模仿与探索的艰难路途上,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发展新天地。

  外资商超:“瘦身”是大势所需

  改革开放之初,外资企业在我国享受税收方面的多重优惠,而很多内资企业却享受不到政策红利。当时外资零售企业头顶着“超国民”待遇的光环,在国内市场攻城拔寨,一些强势的外资零售巨头,在与地产商洽谈进驻条件时,一般都以极低的租金签下长达10~15年的租约。而本土企业则唯外资商超马首是瞻,只能走山寨、模仿之路。

  但随着2010年12月两税合并政策的实行,外资商超一直享受的许多特惠政策不再,与本土商超在成本上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大部分在1995年~2000年进驻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商,今年都面临第一批商铺物业到期的现实,国内地价较之十年前早已涨了数倍,外资企业和地产商再行谈判时,也已丧失了居高临下的话语权,可以想见其即将面对大幅上涨的成本压力。

  对于外资超市接二连三地关闭门店的现状,业内人士似乎更愿意用“整体业态调整”这样的表述加以解释。对于今年10月30日家乐福绍兴店的正式停业,华东区相关负责人李宇环表示,这不会影响家乐福在华东区的布局,从战略上讲,整体业态调整可能有助于整体利益。

  业内人士分析称,外资商超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对我国的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在面临进入变革期的中国市场时,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外资零售巨头进行调整是必然的选择。

  商务部内贸流通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目前外资零售企业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性调整,关闭一些门店属正常现象。“外资零售企业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洪涛说。

  本土企业:逆势扩张有门道

  相较外资超市“大卖场模式”的日渐落寞,我国本土超市开始走多业态发展和区域深耕的路线,市场越拓越宽。如华润万家是世界500强企业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优秀零售连锁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华润万家、苏果、欢乐颂、中艺、华润堂、Ole'精品超市、VanGO便利店、Voi_la!酒窖、VIVO采活、PacificCoffee等多个著名品牌,仅超市业态就有大卖场、生鲜超市、便利店等六种形态。福建永辉也摸索出了一条多业态的发展路线。其定位于民生超市,主要经营生鲜农产品,兼营日用品和服装鞋帽。与其他超市不同的是,永辉结合了传统农贸市场和现代超市的特点,生鲜产品既有农贸市场的新鲜、品类齐全和价格优势,又兼有超市整洁舒适的购物环境。

  除了多业态发展的优势之外,本土零售商经过数年发展,已经逐渐具备了在特定地区的竞争优势。例如北京的物美、上海的百联、广州的华润万家、南京的苏果超市、福建的永辉超市以及湘赣两省的步步高超市等,这些本土企业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能力都超过了沃尔玛、家乐福、特易购等外资超市。华润万家总部发展中心战略合作助理总监李颢表示,在抢占项目方面,本土企业比外资企业更具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多业态发展和区域深耕的路线,使本土企业的供应链系统更加成熟、完善。由于内本土商超品牌在较小范围密集度较高,从而在节省了物流成本之外,更提高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度。沈娟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