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心心咖啡馆修建的馨雅咖啡馆。 记者 熊明 摄
11月26日,伴随着冯小刚导演的最新力作《一九四二》重庆首映礼的举行,两江国际影视城民国风情街正式开街。
政府、银行、客栈、报社、餐馆……民国风情街上,66栋老建筑记录着过往年代的风云变幻。对这些老建筑,在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记忆里,还留存着怎样的记忆?
国泰大戏院
剧院名字是用霓虹灯做成
讲述人:陈淑君,86岁
上世纪30年代,我家住在解放碑下半城,就是南纪门那一片。小时候我常常跑到上半城去玩,印象最深的,就是国泰大戏院,因为我亲眼见到它是怎样开业的。
那是在1937年的一天,柴家巷口(现邹容路)锣鼓喧天。那年我11岁,刚好在解放碑耍,听见这么热闹,我就钻进去看。
钻进人群,我听到一个大人在说:“花了14万银元才修起这个国泰大戏院,硬是霸道得很。”
我仔细一看,就看到“国泰大戏院”五个字全是用霓虹灯做的,看起来很有排场。
我趁人不注意,悄悄溜进戏院里面,那些观众席的椅子,都是铁靠背椅,天花板上还有6盏磨砂大吊灯,周围灯光是从墙里的夹壁中射出来的。
后来国泰大戏院改名字为和平电影院,我也长大了,经常看到戏院门口贴着花花绿绿的海报。
《革命赞歌》是我在那里看的第一部电影,我记得放电影的时候,金丝绒的巨大外幕先慢慢地拉开,就像今天演出开始前拉开幕布一样,然后才开始放电影。
关于国泰大戏院:
它被誉为我国剧场史上的一颗明珠:1937年,国泰大戏院建成;195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和平电影院,“文革”期间曾更名为东方红电影院;1993年又更名为国泰电影院,2006年9月正式定名为国泰艺术中心,2007年12月正式动工重建。
心心咖啡馆
生鸡蛋打在热腾腾的粥上面
讲述人:王仕伟,58岁
小时候,我家住在解放碑八一路,男娃儿贪玩,解放碑的犄角旮旯我都找得到。印象最深的,就是心心咖啡馆。
前段时间我因为工作原因,去了一趟民国风情街,看到街道上修了一栋馨雅咖啡馆,听说就是模仿心心咖啡馆修建的。
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心心咖啡馆开始每天供应早餐。那里的早餐被解放碑周围的人认为很有营养,哪家屋头有人生病了,就想着到那里打碗皮蛋瘦肉粥补一下。
我妈妈生病的时候,我就一大早端个碗去心心咖啡馆排队买粥,那时候一碗粥好像是几毛钱,每天排队的人都很多。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卖的猪肝粥,当着你的面,把粥盛在碗里,拿个生鸡蛋,直接打在热腾腾的粥上,然后用勺子搅一搅,闻起那个味道香得不得了。
关于心心咖啡馆:
心心咖啡馆是湖北人田长福于1936年开办的。它以富丽堂皇而又优雅别致的氛围,成为当时达官显贵们休闲娱乐经常光临的场所。上世纪80年代,曾经辉煌的心心咖啡馆渐渐没落,最终消失。
沙利文西餐厅
在那里吃饭是最时髦的事情
讲述人:邵勇,52岁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参加了重庆生活网组织的拍摄民国风情街活动,当天他就很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还记得我们原来一起去吃的沙利文西餐厅不?民国街上也照着原样修了一家。”
朋友告诉我,民国街上的沙利文西餐厅招牌是写的英文。而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沙利文西餐厅的招牌写的是中文。
那时候,在沙利文吃西餐被认为是最时髦的事情。沙利文的装修是简约的欧式风格,在今天看来很一般,在当年,可是相当新潮了。
它的桌子是那种长方形的,可以四个人对着坐。桌布是温馨的米黄色,桌上一般还会放一个小花瓶,插一朵塑料花。
沙利文刚刚重新开业时,经营菜品还是以西餐为主,价格对我来说偏贵。但年轻人总是喜欢追求时尚,吃不起饭,我就下午的时候去坐一坐,点一杯咖啡或是奶茶,一杯咖啡大约5块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利文就开始做改良西餐了,有炒河粉、什锦炒饭等,同时还加进了川菜。我那时已经上班了,也不时和朋友去那里吃一顿饭。两个人吃下来,大约要20元左右,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关于沙利文西餐厅:
上世纪30年代初,沙利文西餐厅紧挨中山公园大门旁开业,其英式西餐和法式面包颇负盛名。抗战胜利后,沙利文歇业。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沙利文西餐厅在今世贸大厦处重新开业,生意非常火爆。上世纪90年初,由于拆迁,沙利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