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中午,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队抵达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码头。在宜昌—武汉往返共1252公里的航程中,科考队目视观察组共发现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39头次,声学观察监测到江豚19头次。
“无论是目视观察,还是声学观察,这次考察所发现的江豚相对2006年都有大幅度的下降。”此次科考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介绍。2006年淡水豚考察在宜昌—武汉江段目视
观察到江豚116头次,声学观察到50头次。
岳阳城陵矶江段为江豚分布区之一
此次长江宜昌—武汉江段发现江豚的区域主要在宜昌烟收坝、公安县城、城陵矶上游20公里至下游5公里范围内、洪湖新螺段豚类保护区螺山附近。2006年在相同江段发现的江豚主要分布在荆州至石首江段、城陵矶上游10公里处,城陵矶至武汉江段也有零星分布。
“这次考察发现,江豚分布区域有上移的趋势,在宜昌烟收坝、公安县城都有江豚分布。这可能和这些区域水流相对平缓、渔业资源相对丰富有关。具体的原因,还有待考察结束后分析渔业资源调查的数据之后才能了解。”王克雄表示。
密集航运渔业作业影响江豚生存
“密集的航运和渔船作业会对江豚的生存造成影响。江豚分布相对集中和固定的趋势,有可能和某些江段航运太过密集、隔断了江豚的交流通道有关。比如这次考察中渔船和货船密度最高的咸宁市石矶头、武汉汉南区水域就没有发现江豚分布的踪迹。”科考队成员、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说。
为评估航运和渔业活动对长江江豚带来的压力,科考队从宜昌开始统计长江中的货运船只和渔船数量。在宜昌—武汉626公里的航程中,科考队总共统计到作业渔船80次,行驶中的货船697次。其中,武汉汉南区水域半小时内统计到27艘货船,而在咸宁市石矶头,半小时内统计到6艘作业渔船。
预计12月中下旬公布全流域结果
科考队介绍,由于目前目击样本数量过少,尚无法分析长江宜昌—武汉江段江豚的实际种群数量。考察队休整一天后,计划11月28日从武汉出发,并继续沿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江段航行,预计在12月中下旬回到武汉,并公布全流域考察的初步结果。
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WWF和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考察队11月11日正式从武汉起航,计划用七周左右时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现状进行考察,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