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方毅夫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终于有了“定论”:包括河南省18个省辖市,以及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4省的12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
《规划》提到,将促进郑汴洛等9市经济社会融会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沿“米”字型高铁线路,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京广发展轴,培育沿济郑渝发展轴和沿太郑合发展轴。
中原框架
范围涉及5省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
从中原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到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最终有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被纳入。
至此,中原经济区具体范围有了“定论”——河南全境,安徽省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的东平县,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
根据《规划》,这一区域面积达28.9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1.79亿。
《规划》还提出,中原经济区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并从交通区位、粮食生产、产业基础、市场潜力和文化底蕴等5个方面,阐述了其发展优势。
这样一来,与其他经济区相比,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中原经济区都位居全国经济区前列。
啥是“中原”
曾有多种解读,如今有了“法定”概念
过去,我们一直把“中原”两个字挂在嘴边,可是,并没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地研究、分析和概括过,到底什么是“中原”?
直到2009年年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到河南履职主政后,“中原”两个字成了全省曝光率最高的两个字。
2010年年初的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卢展工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为什么要中原崛起”、“怎样实现中原崛起”,以此开启思路,引导、启发社会各阶层自我审视,谋求未来。
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从历史、经济、文化角度看“中原”二字,有多种解读。
如今,中原经济区终于以“法定”的形式,给了“中原”一个概念,即包括河南全境,以及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的12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
追本溯源
“中原经济区”客观存在,如今有了新解
2010年10月,卢展工接见香港媒体赴河南“中原经济区”集中采访团,谈到“中原经济区”时曾说,“中原”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原经济区”严格来讲不是个新概念。
随着改革开放进展,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概念。“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的延伸和深化。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呢?简单地说,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又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它地处中国的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不仅如此,卢展工还把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优势概括为“12势”——中之势、根之势、正之势、和之势、人之势、物之势、文之势、农之势、工之势、城之势、为之势、力之势。中原经济区将让河南之势“势不可当”。最终,今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
空间布局
以郑州为中心构筑“米”字型重点开发带
昨日,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作了《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规划》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着眼推动中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我省与周边地区互动联动,提出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空间格局。”
这里的“一核”就是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等9市经济社会融会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
“四轴”,就是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京广发展轴,培育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和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重点开发带。
“两带”就是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源)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
因为《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至万州、至徐州、至济南、至太原、至合肥等快速铁路通道,再加上京广高铁以及郑西高铁,恰好在我省形成“米”字型高铁路网。
其实,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四轴”经济发展带,将主要是沿“米”字型高铁线路为骨架来构筑的。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