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温州金融办首次对外公布了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这是迄今为止覆盖品种最广、统计样本最全的温州民间利率。作为温州金改的一项探索和尝试,虽然温州金改行至目前,屡有类似创新和突破,但温州金改最新细则公布后,社会各方却给予了“金改举措缩水”、“细则力度不大”等颇显失望的议论。
由于最新细则与初始细则之间存在明显“落差”,出现这些议论并不奇怪。
温州方面曾希望金改能在“民资直接发起成立商业银行、下放部分审批权、赋予地方有限立法权、试点区域性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但最新公布的细则,在这些方面都付之阙如。
温州金改举措何以会出现“缩水”现象?
从最初温州地方政府在金改方面的勃勃雄心看,当地政府显然希望将民间金融之“危”转化为地方政府获得更多优惠政策之“机”,通过金改给予地方的各种先行先试政策,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等改革领域先行一步,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业、增加金融机构数量,提高金融业对地方GDP和税收的贡献度。于是,人们看到,由温州市金融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国12条”起草的金改细则,涵盖了一揽子50项改革内容。能多争取一点政策就多争取一点的心态,在初始金改细则草案中展现无遗。
不过,温州地方政府显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温州金改是地方民间借贷出现危局时的救急产物:在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主纷纷“跑路”的严峻背景下,中央为了解决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同时也为了疏通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让民间资本规范化和阳光化运作,才迅速批准设立了“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考虑到“救急”举措中,有不少是针对温州这一特定区域的,因此,温州金改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烙印。比如,细则提出,要做好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和项目筛选以及工作对接,培育多层次发债主体;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作为控制指标,探索符合条件的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私募债券;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等。这些政策的设计,显然是为了帮助地方政府缓解融资压力,渡过当下困难。
不过,在救急之外,金改细则也同样结合温州地方特色、增加了改革内容,并赋予温州金改一个重要使命———适度放宽金融业存在的管制,鼓励进一步健全金融组织形式,创新金融产品和发展金融市场,支持民营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特别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希望通过温州试点为全国创造经验。只是,这些“扩围”的金改内容,最终落点都与救急的落点保持基本一致,即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
有了“注重服务实体经济”这条贯穿温州金改的线索,人们就不难理解,新细则为何要将拓宽直接融资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建立民间资金与中小企业的融通机制作为重点,温州将城市的金融改革拓展至农村、提出区域性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理念,为何能顺利获得首肯。
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是中央推行温州金改的初衷,符合上述政策取向的金改细则,都顺利获得了支持;而试点区域性存款保险制度等不宜在温州单独推进、并且具有“区域性金融改革的外溢性和不公平性”的改革内容,最终都未能获得批准。可见,高层在温州金改内容的选择上非常小心,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关于这一点,周小川日前在一次演讲中曾明确表示,改革的初衷可能是想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但实际效果是往往管不住,从而会对相邻地区产生正的或负的影响。限于局部范围的试点改革可能还会导致不公平竞争。也就是说,金融本来是垂直管理、“全国一盘棋”,但如果有的地方享受某种改革政策,有的地方不享受,或者享受另外一种改革政策,这样就会在金融资源配置上产生不公平问题。
就温州金改而言,一些专家一直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未进入温州金改细则,温州金改就算不上有什么重大突破。然而,在国务院参事夏斌看来,“如果温州的银行利率可市场化,存款利率上升,在金融市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地老百姓的存款都会搬到温州来,会出现全国银行存款大搬家的混乱局面。”经济学家吴敬琏也认为,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实现,利率市场化本身就不是一个温州所能解决的问题。可见,温州金改细则最终“缩水”,本质上是中央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在“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下,对地方金改内容的务实取舍。取舍之间体现了高层在地方金改方面的鲜明态度,即地方金改只能围绕金改的区域重点和实体经济需求,进行“有限突破”,而不能不切实际地乱要政策、“全面开花”。徐绍峰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