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重返2时代 抗通胀是货币政策首要目标

2012年12月10日 15:36   来源:金融时报   

  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CPI在“1”时代连续徘徊两个月后,重返“2”时代。回顾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两大任务,一个是稳增长,一个是稳物价,稳增长的目标是7.5%,稳物价的目标是4%,目前来看,全年两大目标无虞。

  有市场人士分析,11月份全国CPI重返“2”时代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致,一是随着一系列新的调价政策陆续出台,推动价格上浮;二是季节性因素,冬季蔬菜供应到了淡季,鲜菜、水果等食品价格上涨拉动价格上涨。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农业部监测的农产品批发价格和国家统计局监测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数据都显示,进入11月份,由于气温降低,蔬菜生长周期延长,市场供应量减少,使得蔬菜价格持续4周上涨,累计涨幅超过13%。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CPI涨幅的小幅回升属正常状态,仍在合理范畴之内,随着官方和汇丰PMI指数的连续回升以及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跌幅的收窄,经济增速的回升已经逐步传导到居民物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CPI保持3%以下的涨幅都是合理的。对于CPI未来走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CPI指数的拐点已经形成,未来两年将进入上行周期。

  央行一直高度关注通胀风险,并将抗通胀作为其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依据。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我国通胀始终是比较大的风险,要始终放在突出的位置来加以应对。总体来讲,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过热冲动”,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他进一步解释,自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当时对中国经济的分析是“通胀通缩一线间”,既有可能通胀也有可能通缩。因为2010年和2011年有轻微的通缩。央行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当时的认识是认为中国经济有转轨特征,容易倾向于经济过热。他还介绍说,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多目标制,第一是保持低通货膨胀,第二是推动经济合理增长,第三是保持较为充分的就业,第四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由此可见,央行将控通胀作为其货币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和重要抓手。

  CPI指数自去年触高回落后,到今年10月份出现1.7%的新低点,11月份又回升至2%。这期间央行的“政策着力点”以“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为首,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更加突出和重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目标。货币政策总体稳健以及通胀预期持续趋缓,无疑促使CPI涨幅有望继续回稳。

  业内专家预计,总体来看,2013年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消费价格有可能再次上涨。国内方面,输入型的通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以及目前整个通胀的一些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合力推进物价上涨;国际方面,发达国家“无限”的、以“印钞票”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政策操作,将导致2013年全球流动性激增,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频频“放水”引发的资本流入激增将加大物价上涨压力,这有可能导致2013年我国物价重新“调头”大幅上涨,既增加通胀压力又加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无论通胀压力大小如何,抑制国内通胀的首要手段应该是管理好国内银根松紧程度,控制好国内货币总量。在输入型通胀特征日益明显的情形下,更应努力把握好国内货币信贷投放的总量和节奏,避免进一步刺激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持国内物价的基本稳定,确保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业内专家分析,现阶段应采取稳货币、宽信贷的调控手段,即总体上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的供应来适应经济增长,来满足稳增长、防通胀的要求;以宽信贷、优信贷来稳增长、调结构,即信贷方面的经营活动应该由市场来配置和搞活,这样在稳货币、调货币的同时,整个资金在市场上的流动不受影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长期应高度重视经济结构尤其是劳动力供给等对通胀水平的系统性冲击,并注重货币政策工具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审慎把握货币政策作用力度,因为过度的宽松可能引发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攀升,容易滋生金融风险。万荃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