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

2012年12月12日 00:00   来源:南方日报   郑佳欣 毕嘉琪 雷雨

  让外来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我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苏仕日 摄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改革观察

  去年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推行随迁子女凭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制度。这也是广东在“一市一策”基础上,首次出台省级红头文件,统筹解决300多万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作为全国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规模最大的省份,广东在全国开创先河,在中山、广州、东莞等5个市推广外来工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办法。目前,5个地市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已过半,而珠三角其他地方也正在实施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制度。

  让外来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是我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缩影。在省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中,事关公共服务的实事涵盖了教育、医疗、保障、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践证明,只有着力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使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从表述上的变化可见,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也是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信号。

  为社会公平夯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广东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

  5年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以平稳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公平夯实基础。广东着力创新制度措施,体现在编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和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突出加强文化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推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新模式,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在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广东近年来悉心栽培着颗颗公平正义的“种子”:4年来省财政用于提高欠发达地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专项资金已达34亿,全面实现城乡教师待遇“两相当”;各级财政3年医改新增投入达781亿元,让全省民众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去年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987.38亿元,比2010年增长29.12%……广东种出的幸福之花,看得见摸得着。

  教育均衡推进机会公平

  11月30日,来自全省15个地市农村的303名山村优秀教师齐聚广州,从省领导手中接过了广东优秀山村教师的荣誉证书。不仅如此,他们还获得了1万元奖金和5000元到省市重点学校跟岗培训的费用。这样大规模对山村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在广东尚属首次。

  来自紫金县乌石镇中心小学的山村教师叶茂云是获表彰的一员。叶茂云还记得,当年刚执起教鞭时,每个月工资只有4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近4年来,随着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的推进,她的待遇渐渐提高到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相比城镇教师,她还有每个月上百元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

  更让叶茂云欣慰的是,山村教师如今还可以通过顶岗培训等途径外出学习,相应的,城乡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越来越小,还有一批批获得“上岗退费”优惠的大学生来农村任教……

  作为公共服务均衡化的重要环节,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下,教育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受教育机会均等。

  多年来,广东一直将教育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早在2009年,广东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力争用3至4年时间全面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包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均等,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县域内城乡教师工资大致相当等一系列目标。如今,不少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促进优质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只是广东实现机会公平与权利公平的一个方面。近几年,在就业、医疗等方面,广东均大力推进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今年前三季度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医疗等11类民生支出3209.76亿元,同比增长26.8%,民生支出占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4.9%,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十件民生实事资金1259.54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88.4%。

  这些数据背后,是广东围绕“建设幸福广东”,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做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走出了一条民生引领科学发展的幸福之路。

  完善机制保障“三个公平”

  要实现公共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的公平,必须要有公平的规则作后盾。如何把抽象的“幸福”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建设上,并加以保障?广东开全国之先河,建立了首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幸福广东指标体系。该体系既包含了着重反映政府工作实绩的客观指标,也设置了侧重反映人民群众精神层面深层次诉求的主观指标。其中,事关民生的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等成为体系中的一级指标。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编制幸福指标体系,将抽象的“幸福”具体化、指标化,纳入政绩考核机制,可以形成倒逼机制、反向压力和鲜明的导向,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功能,确保老百姓的幸福感有所提升。

  事实证明,在这套科学评价标准的引领下,老百姓的幸福感在逐步提升。在《2011年广东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报告》中,广东公布了百姓的“幸福评分”:广东21个地市中,过半数城市群众总体感到“比较幸福”。

  毫无疑问,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在社会制度层面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才能真正符合幸福广东的构建需要。重视、落实制度,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工作顺利实施,才能确保完成各项幸福民生工程建设任务。

  未来,广东在建设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还将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的力度,并在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上狠下工夫。在今年召开的广东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要求,未来五年,广东要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调整好社会利益格局,要切实增强良法善治的理念。认真实施体现科学发展的良法,积极开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善治,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片面追求GDP转向更加重视民生幸福,更加自觉地投身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宏伟事业,并通过实行良法善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南粤大地,将在以“三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中,让幸福的花儿盛开。

  改革行记

  广州番禺:

  外来工子女可“积分入学”

  无需广州户口,免缴捐资助学费,凡亚运城楼盘业主子女皆可享优质公办初中地段生待遇;符合积分申请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其子女可入读公办学校……在楼盘密集,外来务工人群庞大的广州番禺区,有不少解决外来子弟入学的新办法。近日,记者在广州市番禺区走街串巷,感受政策带给外来工子弟的温暖。

  记者发现,放开楼盘内公办学校招生的户籍限制,是广州番禺亚运城社区的一大亮点。

  据了解,早在亚运城规划之初,广州市政府便为“后亚运时代”社区居民的入学问题提前布局:引进广州名校广铁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市财政投入近4亿元,建起了一所设计规模2300多名学生的公办完全中学。

  今年9月,广铁一中亚运城校区迎来了起始年级的首批学生,而在初一级的200多名新生中,有10多位是外省户籍生源,小裘便是其中的一员。在穗工作的裘爸爸今年在亚运城买了房子,一家人得悉,没有广州户口的孩子,在父母购买亚运城的商品房后,也可以免试入读楼盘内的广铁一中初中,而且无需缴纳捐资助学费。于是,今年从老家小学毕业后,小裘顺利地获得了这所公办学校的学籍。

  广铁一中负责人介绍,根据上级计划安排,番禺(亚运城)校区初中招生主要面向亚运城楼盘,招生对象必须是亚运城楼盘业主子女,即需提供业主的购房合同(或房产证)、户口簿等,以核实业主与录取学生具备直系亲属关系。而番禺(亚运城)校区初中招生暂对户口所在地没有特别要求,因此,非广州市户籍的亚运城业主子女也可报读。

  “学校在教学上强调一视同仁,对外地学籍的孩子也从不区分对待,希望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该校区负责德育工作的梁主任说。

  事实上,在番禺区,向非广州户籍学生敞开大门的学校不止一所。

  作为广州唯一一个推行“积分入学”的区县,番禺区在2010年开始实施《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试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将可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积分申请两大途径,为其子女申请入读番禺区义务教务阶段公办学校,并享受本地户籍学生同等待遇。据悉,2011年,番禺区为外来工子女提供3500个公办校入学名额,最终完全符合条件进入公校入读的学生有500名,而今年的学位数则由申请的人数决定。

  不过,有限的公办学位毕竟不能完全满足这一庞大群体的入学需求。据番禺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对区内未能通过积分申请获得公办学位,但符合省规定“五年”条件的外来工随迁子女,将由教育指导中心指引入读民办学校,并参照入读公办学校的受补助标准享受财政经费补助。

  保障房小区内唱响粤韵悠扬

  上月,广州迎来史上最大规模的一轮保障房分配,共有9700套保障房被分到困难户手中。

  告别没自来水用的生活,告别逼仄的蜗居,保障房小区里唱起悠扬粤剧……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广州保障房样板小区芳和花园,见证了入住保障房市民的幸福生活。

  每天吃完晚饭,住在芳和花园的黄阿姨习惯到小区的花园走走。芳和花园是广州去年建成交楼的保障房小区,位于荔湾区东漖街,小区东面距地铁一号线坑口站仅100米,20多条公交线路经过,设有芳和小学、幼儿园等配套设施,绿地覆盖率方面达40%。小区应用集中热水系统,住户可享用低成本热水。小区目前住着3988户经适房与1947户廉租房住户。

  记者跟随黄阿姨来到芳和花园16号楼,38.88平方米的一房一厅,每个房间包括厨房和卫生间,都留有窗户,加上卧室的大型飘窗设计,使得整个房子通透感很好。“房间很透气,很舒服。”黄阿姨说。

  47岁的黄阿姨回忆起原先的蜗居生活,眼角湿润。“以前住的房子只有8平方米,天花板特别矮,而且好几年没水用,我和儿子都是跑到别人家接水。”

  住在芳和花园20号4楼经适房的王伯,是芳和花园粤剧社的负责人。“每个星期五下午排剧,去佛山祖庙表演,广州文化公园的表演正在排期中。”王伯兴奋地说。

  之前,他一家三口住在惠福东路10平方米的公房中,女儿和老婆睡在阁楼,自己做“厅长”。去年11月份,王伯住进芳和花园64平方米的经适房,比过去住的蜗居大了5倍,退休后的生活也很丰富,“每月月供1000多元,压力不算太大”。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市已筹集保障性住房46767套(含租赁补贴5008户),完成筹集保障性住房4.5万套目标任务的103.9%。其中,已开工(筹集)保障性住房41759套,完成新开工(筹集)4万套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的104.4%;发放租赁补贴5008户,完成5000户补贴任务的100.2%;已竣工保障性住房8468套,完成竣工目标任务的118.1%。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