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土地形态。
广州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79万亩,缺口达3.74万亩。番禺的建设用地甚至已超过2020年的控制规模,未来需要实行“减量规划”。记者获悉,《广州市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方案》(下简称《方案》)已获国土资源部原则同意。《方案》赋予广州19条先行先试的措施,3大类10项激励性优惠政策,首次赋予了广州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土地管理权限,包括允许南沙新区试点围填海造地;将低丘缓坡土地列入全国开发试点,引导工业和城镇建设尽可能利用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亮点。
昨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召开广州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会,听取了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耀光对政策的辅导报告。广州市陈建华对政策进行了解读。
据了解,目前广州建设用地缺口巨大,按2000年至2011年新增用地消耗量计划,广州市平均新增建设用地5.79万亩。按此计算,到2020年广州建设用地面积将达到299.49万亩,比国家规定的2020年控制规模265.8万亩超出了33.69万亩,即年均缺口达3.74万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离2020年还有8年,广州一些区市建设用地现在已经亮起了“红灯”。据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耀光介绍,截至2011年,番禺建设用地已经超过了国家制定的2020年规划控制线,需要实行“减量规划”。这也意味着番禺今后不仅无法增加建设用地,反而要将一些已有的建设用地退还,这必将进一步加大用地供需矛盾。不仅番禺如此,花都、天河、海珠等区也已非常接近土地规划的控制线。陈建华特别提醒增城、从化、花都三个区市,对建设用地一定要提早规划严格审批,不要步番禺的后尘。
陈建华表示,制约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致命的瓶颈就是土地问题。现在各区都不惜“大手笔”引进大项目。现在的项目一两平方公里很正常,有的区一个项目就超过了1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具有2000年历史的旧广州城面积也才50多平方公里而已。而且这些项目土地出让往往都设置了很多条件,基本上都会以底价成交,最便宜的每平方米不到200元”。
“现在一些企业家‘战略眼光’比政府官员要强。很多产业用地圈而不用,或者缓用,之后慢慢由工业用地变成了商业用地,再变成住宅用地。我们的官员三五年换一次,但企业家却很有长远眼光。这说明我们的用地制度和机制存在问题。”万庆良要求相关领导干部仔细研究《方案》,用好《方案》提出的各项创新试点政策。
解读
围填海造地 填多少用多少
《方案》赋予南沙新区围填海造地进行试点权力。首先强调,南沙围填海一定要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行,并探索填海造地新机制,新增土地可以争取不占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填多少,用多少。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解读:南沙以及番禺的部分土地都是由于珠江出海口长期冲刷形成,几千年来,珠江将珠三角的大量泥土冲刷到此,形成土地和滩涂,后经夯实才作为建设之用。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南沙填海造地的历史一直在延续。南沙不包括新增的三个镇803平方公里面积中有四分之一是海域面积,按照规划,除了南沙湿地生态保护用地、黄山鲁森林公园用地和区域内密集的河道,实际上的建设用地就是300平方公里左右,填海造地可以缓解南沙新区建设用地指标困境。
引导利用低丘缓坡 土地税费要有创新
广州属多山丘陵地区,呈现“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占土地面积分量最大的丘陵山地能否加以利用呢?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解读:我国低丘缓坡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主要受到了先行用地管理制度的制约。山地与使用平地相比,土地利用率平均降低了30%—50%,但现行建设用地标准和规划、计划指标安排等,并未区分山地和平地,影响了山地开发的积极性。另外,低丘缓坡土地平整和布设基础设施需要较长时间,还增加土地平整、水土保持、地灾防治等额外投入,但现行的基准地价评定、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等并未考虑这些因素。使用低丘缓坡土地费用不见得便宜,而且手续麻烦,所以很多项目干脆选择了平地。《方案》明确,广州列入全国低丘缓坡土地开发试点。试点在土地规划计划管控、土地审批等方面将实行差别化管理,引导工业和城镇建设尽可能利用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既缓解平地资源的消耗压力,促进耕地保护,又拓展了建设用地新空间。国家还允许广州在低丘缓坡土地税费方面做出一定的创新。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