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住房公积金差距折射社会公平焦虑

2012年12月20日 16:13   来源:光明日报   

  接近年底,又到了网友“晒收入,晒奖金”的时候。最近媒体报道,网上流传的一份住房公积金的调查吸引了不少网友注意。这份调查表中,银行被认为是最牛的公司,因为他们的公积金最高达到了9000元,算上银行自身补贴的9000元,光公积金一个月就可能缴存1万8千元。记者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公积金的缴存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别,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例超过30倍。

  “每逢佳节晒福利,几家欢乐几家愁”。如今,被网友列入“羡慕嫉妒恨”行列的,不是国家机关公务员,也不是企事业单位员工,而是优势行业——银行、电力、烟草等行业的职工。这些行业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数额,以绝对的优势傲视群雄。

  作为员工的一种间接报酬与重要福利,住房公积金大体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单位盈利、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员工能享受到优厚的住房公积金待遇,那么这个企业的日常运营状况、薪资待遇,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没有好的福利待遇兜底,那么再高的薪酬,也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旦面对买房等具体问题,所谓高薪便只能在房价与生活成本面前,土崩瓦解。

  可是,这样一种“高收入者高福利,低收入者低福利”的现状,与住房公积金这项政策制定的初衷,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住房公积金,本来是国家让大家集腋成裘、互帮互助,以优惠政策保障公众尤其是低收入者买房的重要福利。它也是职工与所在单位合力融资、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当下,人们痛感高房价剥夺权利、尊严与幸福感的时候,住房公积金就更应该体现出为贫弱者兜底的福利本意,注重缴纳与使用的公平与公益,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而不是让它成为优势企业避税和享受高福利的温床,甚至沦为洗白隐性收入的渠道。

  这些年来,民意一再呼吁收入分配改革,其实就是因为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福利制度屡屡脱离靶心。本来应该缩小贫富差距,为困难群体兜底的福利,却往往成了高收入者的储蓄库,甚至成了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肇因。住房公积金高的企业、福利泛滥的地方,是那些不缺钱花的优势行业;而最需要福利的人们面对的,却只是那每月200多块的住房公积金福利。

  无论如何,住房公积金都不应该脱离为困难者兜底、保障住房权利的本意。什么时候,诸如住房公积金这样的福利成为对经济困难群体的雪中送炭,而不是对高薪者的锦上添花,那样的收入分配格局,恐怕才能寄托社会公平正义的希望。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