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积金凸显行业差距 岂能"损不足而补有余"

2012年12月20日 16:10   来源:红网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为员工买房置业而配备的一项福利政策。这本是一件好事,能够减轻员工的购房压力,但是有网友通过“晒收入”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公积金的缴存数额存在很大的差别,最高与最低之间的比例,超过了30倍。(12月18日中国广播网)

  “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类似的调调我们并不陌生,但以住房公积金为例,现实中出现的结果何止是走了样,简直是进一步拉大了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与出发点可谓南辕北辙。

  福利分房时代结束后,房地产行业迅速市场化,年轻人买不起房的问题迅速出现。如果说少数低收入群体可以通过保障房来解决,那么多数人群的买房需求只能通过住房公积金来解决。作为一项具有福利性质的政策,个人缴存与单位缴纳各占一半,贷款利率也较银行利率低了许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购房者的压力,最起码是让人看到了希望。

  然而在银行、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每月公积金竟可以达到万元左右,高出普通企业数十倍之多,并且同一企业里也按照级别的高低而有所不同。而在另一些单位里,或者干脆拒绝执行这项政策,或者只按照员工基本工资缴纳公积金,变相地规避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其结果只能是,越是不愁房子的高收入群体,获得的公积金越高,有的干脆用公积金买了二套房;越是饱受买房压力的低收入群体,公积金反倒越是低得可怜,只能去租房。

  损不足而补有余的结果,不仅与政策的出发点背道而驰,而且演变为一种合法的洗钱行为。众所周知,垄断企业的收入是要进行红利上缴的,也就是说,由于得了垄断的便宜,挣的钱不全是自己的,还需要向上级和国家缴纳一部分利润,而高额的公积金正可以抵消一部分自身利润,且不用缴税,无异于损公肥私。

  正因如此,公积金政策必须立刻纠偏,不仅要严格控制国有垄断行业的利益自肥,加大对其隐性福利的管控,而且要从源头上扭转类似的政策乱象,使其回归到最初的出发点――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不仅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解决现实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

(责任编辑:吴肖叶)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