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庙堂文化熏染
高英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
“从1939年开始,国民政府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吃的用的运不进来,边区军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荒种地,织棉纺线,建立各种工厂,硬是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路子。新华陶瓷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它解决了边区军民日常生产生活所用器具匮乏的难题。”高英老人介绍说,新华陶瓷厂在那个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英原名高祖英,祖籍榆林子洲,现年73岁,早年丧母。因近年罹患耳疾,听力有严重障碍,需依靠助听器和书写才能和记者交流。“没妈的孩子是根草!受人欺负,缺吃少穿,我儿时,很多时间就住在村子附近的神庙里,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高英说。
因受庙堂文化熏染,高英对绘画和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经常拿木炭在地上临摹庙堂上的彩绘,还挖泥巴学着捏神像,时间长了,就学得有模有样了。”9岁那年,爷爷见高英很有绘画天赋,就东凑西借供他上学。因勤奋好学,加上小时候的临摹功底,高英的绘画水平提高很快,以至于上中学时,他被母校子洲县何家集镇中学破格聘请为美术老师,一边当学生,一边给学生们上美术课。“这样既提高了我的绘画水平,还能挣到一些学费。”高英说。
高中毕业后,高英考入榆林师专学习美学专业,后转入由轻工部主办的长安美院白水班学习,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陶瓷雕塑创作设计进修班,“当时南京艺术学院在全国只招录13名学员,要经过层层的专业考试进行选拔,我当时以综合成绩第一被录取。”高英毫不掩饰自己当年的自豪。之后,他先后师从吴光先、刘学良、李真祥三位民间艺人,跟随他们实地创作庙堂神像和彩绘艺术。“陕北和山西的很多庙宇神像雕塑都是我和师傅们一块创作的,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升华。”高英说。
作品畅销国内外
高英成为新华陶艺的中流砥柱
1983年5月,45岁的高英受聘延安新华陶瓷厂,任新华陶瓷厂工艺美术师,专门从事雕塑及绘画设计。这段时间也是高英的创作高峰期,他为陶瓷厂设计出各类名优紫砂茶具,在1989年的广交会上颇受青睐,产品荣获省优、部优产品金奖。
17日下午,记者在高英家中见到了厚厚一摞荣誉证书,这些荣誉来自国内以及东南亚等国的很多地方,也有北京奥运会奥组委颁发的荣誉证书。“我亲手设计的《回延安》《耀州青瓷孩子枕》《神仙道释偷》《佛菩萨》《十二生肖》《松鹤台灯》《龙凤笔简》等陶艺作品曾被省内外多家陶窑烧制,畅销日本、东南亚各国。”高英自豪地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