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我国多地再次迎来大风雨雪天气。受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江西出现入冬以来第一场雪。江西省气象台也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
在武汉的大型超市和电器专卖商场,每到冬季,电暖器都是家电专柜销量最大的主打产品。据武汉市发改委能源处处长王永胜估算,目前武汉使用天然气壁挂炉居民有五六万户;使用地源热泵供暖有20多个小区;热电联产供暖有18个小区约2万户左右。粗略估算,仅上述几项用暖人数就超过10万户。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鄂赣皖沪四地采访获悉,随着南方极寒天气频频出现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供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因为极端气候天气频发,也是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南方节能减排的潜在需要。
传统供暖格局渐变 由于南方湿度高更加剧了寒冷,南方零摄氏度就相当于北方零下10摄氏度。南方地区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阴冷潮湿,远比室内有暖气的北方地区难熬。专家认为,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南方的冬天变得更加寒冷漫长,供暖问题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需求。
近些年来极端气候频发,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数度遭遇“冷冬”,这是改善南方供暖条件最直接、最迫切的新需求。2008年春,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让人记忆犹新,实际上连续几个冬季强冷空气不断南下,把雨雪分界线推到了长江以南,经常造成南方多个省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气温常常跌至零下。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发布的冬季气候公报称,武汉市2011年冬天气温比常年偏低1.8摄氏度,成为1983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而南京、合肥、长沙、南昌等城市均处于“冷冬”状态,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零下8摄氏度等气温,并在零摄氏度间浮动持续一周。
武汉大学经济社会学教授殷燕敏认为,由于南方湿度高更加剧了寒冷,南方零摄氏度就相当于北方零下10摄氏度。南方地区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阴冷潮湿,远比室内有暖气的北方地区难熬。专家认为,科学家认为18度是人体感受最舒适的温度,11度则为人对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南方的冬天变得更加寒冷漫长,供暖问题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需求。
而从市场需求看,南方供暖需求仍呈不断上升阶段,潜力十分巨大。威能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家庭分户式供暖的企业,威能公司合肥办事处负责人曾宗元介绍,该公司七八年前刚来合肥时,家装锅炉供暖还是高端消费品,只有少部分人能接受。可这几年普及程度却非常快,已经成为不少普通家庭装修时的必备选择。
“我们刚来时,市场仅在省会合肥一地,一年接的订单也就百十来户。但现在,我们的市场已经从合肥拓展到省会以下的芜湖、马鞍山、淮南等地,仅2011年合肥地区就销售锅炉超过3000台。”曾宗元说,目前保守推算,合肥市场上的各类分户式供暖用户大概3万户左右。
武汉德威热力公司业务部经理凯华说,现在与他们公司签订集中供暖协议的小区,都把供暖当成一大卖点,尽管房价比周边小区高出300元至500元,但买者仍然络绎不绝。
上海市民董云表示,现在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也变得更追求舒适和品质生活。在装修时多花两三万元配一套供暖系统对许多年轻人都能接受,也愿意消费。
采访中,不少业内专家还提到,南方现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取暖方式更为耗能,从节能减排角度看,将来还需要引导适度集中采暖和制冷。
“南方供暖不只是民生问题,对南方来说更是环保问题。”合肥市热电集团总经理汪昌跃介绍,目前合肥市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区约150家,其中近100家都是小区自烧的小锅炉。这些小锅炉关停并入市政统一供暖后,对减少城市污染和排放起到明显效果,而且每年可节约数十万吨的燃煤。
南方供暖需求上升 目前秦岭-淮河线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线”,“一线定南北”有不严谨之处。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凡事预则立,对南方供暖问题,政府部门应该走在老百姓的前头,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和规划。
专家指出,鉴于当前南方供暖迅猛发展的现实和未来潜在的需求,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一民生问题,不再拘泥于传统南北供暖分界线,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南方居民的供暖需要。
武汉大学经济社会学副教授殷燕敏认为,新中国刚成立时,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制定了秦岭淮河供暖线,从经济角度考虑,这是合理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迫切也是正当的。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认为,目前秦岭-淮河线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线”,“一线定南北”有不严谨之处。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凡事预则立,对南方供暖问题,政府部门应该走在老百姓的前头,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和规划。
一些南方群众也表示,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了,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向好发展,南方供暖应该有所改进。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让南方群众冬天受冷是国力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想办法来弥补这个缺陷,还南方百姓一个公平的取暖环境。不能因为南方供暖问题复杂,困难多,就可以搁置起来,听任自由发展。
面对迅速发展的供暖形势,不少南方城市也开始逐步探索实施集中供暖。上海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分布式供能。上海申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起步的新能源服务企业,该公司目前已启动分布式供能示范,通过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向一些医院和大型商户提供冷暖联供,并计划向居民区扩展。
安徽省合肥市在2007年把该市从事热电联产的三家热电企业整合成立合肥热电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合肥市专门从事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的公用事业企业。目前该集团的居民用户已经覆盖全市10%的人口,按照规划,该集团“十二五”期间的集中供热用户将达到全市人口的30%。
湖北武汉在2006年启动了“冬暖夏凉”工程,把集中供热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旨在通过铺设完善的城市热网,解决居民集中供暖问题。目前,该工程已经有2万多户家庭受益。其他中小城市如湖北黄石、江西九江也开始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
探路南方供暖:因地制宜渐进推广
明确政府责任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说,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涉及规划、建筑、能源、财政、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区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应当“谋定而后动”,不能仓促上马。
武汉大学教授罗教讲建议,首先由国家层面组织力量,对过去沿用至今的南北冷暖划分标准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根据科学数据重新制定全国性公共集中供暖政策,如将供暖线向南推移,划出一个纬度供暖区域。对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尽快将供暖问题提升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高度,尽早将供缓纳入议事日程。
对于已经开始探索实施集中供暖的地方,政府应该舍得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这一民生事业中。合肥市热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昌跃说,合肥热电集团作为合肥市的四家公用事业企业之一,却是唯一没有享受政府补贴的。
“暖气价格8年未动,燃煤价格已经翻了近一番,而燃煤占到供热成本的70%,再加上折旧等其他成本,现在供一块钱的汽至少要亏8角钱。”汪昌跃坦言,因为公用事业政府一直不让企业涨价,但却又享受不到政府亏损补贴,现在企业对居民用户的供暖处于“供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
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的一些热电行业的人士坦言,正是由于存在着上述亏损情况,所以有的地方担心背上财政包袱,对南方供暖不愿谈不愿想,总拿国家规定作“挡箭牌”。
他们认为,过去国家对北方地区强制供暖是考虑北方地区的严寒情况,不供暖可能会冻死人。而南方地区则不可能这种状况。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政府对百姓供暖的保障不能再停留这么低的水平,是财政掏钱政府承担责任的时候了。建议政府在测算的基础上,逐步将这一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或纳入民生工程,保障有人干事的同时有钱干事。
一些专家还提出,政府要系统解决南方供暖问题,还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南方城市供热管理办法来规范供暖市场,合理引导目前散乱的供暖市场,避免无法可依、无人负责的局面。
因地制宜多模式结合
专家指出,与北方冬季持续时间长,温度低不同,南方冬季比较短,气温也不及北方那么低。因此,对南方居民来说,供暖不是“必需品”,不宜照搬北方强制统建统供的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认为,当前要解决南方供暖问题,不能再走“烧煤”的路,这不节能也不环保,而应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发展节能环保的供暖模式。从目前上海、武汉、合肥等地探索实践看,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热电联产是比较理想的两种模式。
据了解,分布式供能系统是为终端用户提供灵活、节能型的综合能源服务的重要途径。早在几年前就被我国列为重点鼓励发展的能源项目,能够实现冷、热、电联产联供,节能增效。
据上海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忞介绍,分布式供能系统的优点在于使用天然气发电,并利用余热制冷、供暖、供应热水,比传统供能方式节约一次能源25%左右,减少约60%的氮氧化合物和40%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上海申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已经为一些医院设计了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据测算,在医院项目中采用优化的分布式供能系统投资增加约为900万左右,可实现节能25%,年节约能源运行费用近150万元。随着这一技术的运行成熟,将来也有望在普通居民小区推广。
此外,热电联产模式也是目前专家比较一致认可的南方供暖模式。热电联产是指发电厂既生产电能,又利用汽轮发电机发电产生的蒸汽对用户供热的生产方式,这种同时生产电、热能的工艺过程,较之分别生产电、热能方式节约燃料。
目前合肥、武汉两地的热电联产已经对数万户居民集中供热,目前在一些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冷暖联供装置,不仅能耗减少10%-20%,而且也一次性解决了居民一家一户重复购置冷暖设备的问题。
王震认为,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热电联产从中长期来看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在南方供暖的实践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寻求最合适、最经济的方案,而不宜“一刀切”。
可分步推广实施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居民和专家认为,南方供暖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长远来看政府推动集中用能是趋势,但短期内,由于集中采暖费用仍然较高,居民的需求仍然存在多样化的差异,加之企业主体发展还有个过程,因此,南方供暖还是选择性配套,未来还需要政府加大市场引导和培育,分步推广实施。
上海复旦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认为,南方供暖系统的推广需走市场化途径,而市场需求还需经历逐步培育的过程,大规模“一拥而上”是不可行的,也容易造成新一轮的能源浪费。
武汉德威热力公司业务经理凯华建议,当前,应该加大各种节能减排的供暖模式宣传,让更多老百姓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理解和接受集中供暖制冷。同时,采取税收、补贴等多种措施鼓励新建小区安装集中冷暖联供设备。出台分户供暖标准,限制低能耗的设备进入一家一户。
相关人士指出,基于南方供暖不是必需品的现实下,要加强集中供暖的市场培育,关键在于收费模式的确定。一些专家建议,可由用户、能源企业、开发商和政府共同承担,对于四方分担比例还需根据普遍使用的供暖设备的市场价格来制定。
要推动开发商分担供暖成本,政策引导分不开。“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丹麦和芬兰,对住宅建筑能耗设定一定的标准,包括墙体有多厚,是否安装屋顶太阳能等,我国对住宅建筑的规范大多限于房子的安全性,还没有建筑能效方面的考量。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规范,或者鼓励开发商提高建筑的能效指标,就是对市场的一种引导,推动开发商在建筑的节能环保方面做文章,节能减排的供暖设施将成为一个‘卖点’。”孙忞建议。
此外,在推行之初,可以在一些相对成熟的社区试行,比如,法国巴黎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就是在几个街区试点,逐步推广显现规模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南方人取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们冻惯了,取什么暖啊。实在冷得架不住,就装个热水袋捂着被子不下床了。”问及如何取暖,家住合肥市纺织四村的莫业锁说。莫业锁已是89岁高龄,至今仍住在一栋上世纪70年代的筒子楼里,屋内阴湿寒冷。
在安徽、江西等地的不少棚户区,居民家中连基本的取暖设备都没有。在南昌市贤士花园第二社区低保户熊桂英家,这个冬天母子俩过冬取暖主要是靠花5块钱从废品回收站里买来的两个“暖水壶”。
低收入群体“寒冷熬冬”,一些高收入群体却尽享温暖如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南昌几个高档楼盘和单位小区采访了解到,省电力公司等小区在建设的时候就安装了中央空调,位于红谷滩中心区的海铂兰庭200多套豪宅集中安装了德国进口的分户供暖设备,而高档小区阿尔法社区则在新建房屋的时候就同时建设地源热泵系统,可以实现冬天供暖夏天供冷。虽然,这个社区的房价比周边高出20%,但仍然销售一空。
此外,《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鄂赣皖沪四地调查发现,由于没有集中供暖,目前南方城市居民过冬的取暖方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常见的空调和电油汀、小太阳等电暖器外,近年来分户式的锅炉供暖,地源热泵供暖,以及以小区为单位的集中供暖逐渐兴起。
相关专家认为,这些五花八门的供暖方式,虽然满足了居民个性化的供暖需求,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能耗大,而且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南方供暖以市场化为主,供暖行业发展虽快但缺乏规范。武汉市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郭伟说,目前,武汉市共有200多家供暖施工单位,能够在施工要求、工艺、检测等方面都达标只有40家左右。
郭伟说:“对供暖行业而言,只有经过两个采暖期才能够确定工程项目的资质,由于武汉供暖行业进入的门槛较低,目前有很多公司存在资质问题。安装的时候靠忽悠来了客户,等客户使用后发现问题,公司已难觅踪影。同时,一家一户安装锅炉供暖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规定,所以用户只能不了了之,吃个哑巴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分户式供暖市场快速发展,从事供暖服务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目前合肥市场保守估计就有七八十家。这些经营者有的规模较大,有的就是路边小店。目前国家尚没有出台专门的“分户式供暖标准”,也缺乏专门的监管,有的商家就利用这一漏洞,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有关专家认为,市场化的供暖方式固然满足了部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但“户户冒烟”也带来了能耗的巨大浪费。而且目前缺乏对居民小区供暖能耗方面的强制要求,因此,这种现象一时无法禁绝。据悉,武汉、合肥两地都曾为了节能减排,停建了一批中心城区供热小锅炉。
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说,公司曾经做一个粗略测算,同样一个小区,实行集中冷暖联供后,整个小区的能耗要比普通小区低10%-20%,不用各家各户都安装空调暖气,整个小区环境也更加美观整洁。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