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进入陆海统筹规划新时代

2013年01月06日 09:3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曾洁

  去年底今年初,到深圳湾湿地越冬的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数量达到高峰,而一度猖獗的深圳湾非法捕捞现象也有了明显好转。作为滨海城市,深圳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把湿地公园建在城市的腹地,并挑起全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大梁。30多年来,这座城市因海而兴,现在也正以创新的理念,把海洋管理与国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开创陆海统筹的新时代。

  “三湾一口”资源丰富

  2011年7月,国务院在《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要求,“深圳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积极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从海域面积来看,我市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约占我市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深圳海域从东向西依次是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珠江口,即“三湾一口”。据调查,海洋生物有400多种,其中海洋渔业资源有50多种。除了人们熟知的海洋生物、海洋能源之外,海岸线也是宝贵的海洋资源。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交界,不同形态的海岸线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方式和各种可能。深圳海岸线长250多公里,在形态上也比较丰富,既有天然的深水航道,也有优质的沙滩、泥质滩涂和基底岩层。为发展海上交通、开发海滨浴场,提供了天然优势。

  形成高密度海洋产业集群

  作为滨海城市,深圳一直致力于发展海洋经济。我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初步形成了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业三大支柱产业。

  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商务服务业和滨海清洁能源产业等已形成高密度海洋产业集群。据统计,2011年底,深圳港已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全球前五大石油服务公司聚集蛇口赤湾。2011年,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992亿元,有力支撑了深圳经济发展,提高了深圳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地位和知名度。

  2012年我市海洋管理体制已迈出了创新且关键的一步。去年2月市规土委加挂市海洋局牌子,标志着深圳进入陆地与海洋进行统筹规划的新时代。同时,保护海洋环境成为深圳市民共识,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资源尤为珍贵,去年正式开园的华侨城滨海湿地公园成为样本示范。在市政府推动下,该湿地作为全国唯一处于都市腹地的原生态湿地,修复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转专项成果,开创了“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科技支撑”的修复受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新模式,荣获国家海洋局“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称号,成为集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

  深圳福田红树林地处深圳湾东北岸,毗邻拉木萨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米埔保护区。据统计,共有鸟类194种,其中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这里也是深圳爱鸟、爱树人士的乐园,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环保监督工作。

  拓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洋强市

  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深圳一直致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圳海洋经济产业较发达,国际化程度较高,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海洋成就了一大批临海产业。深圳的海洋运输、能源建设、滨海特色旅游等行业,大部分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海上运输业甚至在全球名列前茅。

  2011年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和部署,我市将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一方面保持传统海洋产业的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兴海洋产业,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海洋经济的空间,建设海洋强市。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