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货业频现盈利预警 转型须提升消费体验

2013年01月09日 10:49   来源:南方日报   于冬雪

  2013年元旦假期,在打折优惠的重重诱惑之下,各大商场、超市照例挤满了前去抢购的人们。统计显示,仅广州7大百货公司3天就揽金4.552亿元,同比略微增长,实现了新年消费的开门红。但业内人士都深深地明白,繁华的背后难掩百货业的疲态和困顿。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零售百货业增长乏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电商的频频发力更让传统百货感到四面楚歌,“不做促销等死,做促销找死”,百货业身陷打折促销的车轮战而难以自拔。不过,越来越多的零售百货企业已经意识到,仅靠打折促销这种传统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开始纷纷寻求转型升级。

  多重压力下,频现盈利预警

  记者走访广州百货商场看到,在各类促销优惠的吸引下,各大百货人潮汹涌,不仅黄金首饰因为婚嫁高峰而旺销,传统的服装和电器类产品也热销。

  虽然2013年首战以开门红告捷,但是业内人士对于百货业的走势仍不敢盲目乐观。受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广东百货业已高悬盈利警报。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告诉记者:“从上市企业的半年报和三季报来看,百货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在下降,综合毛利润已从十年前的30%下降至如今不到15%。”广州市商业总会会长荀振英则表示,去年一季度,广州基本上有50%的百货业出现亏损,另外一半业绩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在随后的“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广州9大百货的总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3%和8.4%;“十一”黄金周,广州12家主要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同比下降8.8%。

  不仅如此,电商在2012年的频频发力,无论是京东商城与国美、苏宁等发起“8·15”电商价格战,还是淘宝、天猫在“双十一”当天吸金191亿元,都让百货业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频频下滑的销售额和盈利预警面前,百货业颇为迷茫,唯有通过频繁的打折促销竞赛来撬动消费者的口袋。

  此外,由于临近港澳地区,高端消费的分流一直是广州百货业向高端突围的一大障碍。而今,在经济不景气、电商等多重挤压及百货业态自身老化的冲击下,以零售差价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百货业不得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产业升级,提升消费体验是关键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认为,百货的转型之路可以简单归纳为三条路:复合化、专业化和电商化。其中,所谓的复合化就是从单体百货店转型为以商场、餐饮、娱乐等服务为一体的购物中心,来提升服务的多样性和便利性。

  这一建议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赞同。广百集团副总经理潘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广百新建的百货正在走复合化之路,其在花都、增城的店都是以购物中心模式出现。

  百货业的同质化现象颇为严重,而走专业化之路,形成自己在某方面的特色,或许是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广州天河城百货旗下的番禺万博欧莱斯名牌折扣店、奥体欧莱斯名牌折扣店等以名牌折扣店为特色的专业店去年业绩表现都不错。

  海印又一城总经理陈凯利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打折促销,百货业升级更应该从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方面下功夫,这也是百货业能够与电商抗衡的利器所在。

  取电商之所长,补百货之短板

  同时,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与电子商务联合或者自己试水电子商务,也是传统百货业谋求战略转型的一种出路。

  其实,近年来,广州友谊、广百、王府井等百货早已纷纷“触电”,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也有百货商场借天猫等电商平台开设自己的旗舰店。尽管传统百货商场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仍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技术水平不足、专业团队欠缺、营销经验不足、物流配送模式落后、业务方向和定位不清等,但转型电商的这种探索毕竟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有专家指出,无论电商平台还是传统百货,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复合化,消费者并不在意商品是从哪个渠道买来的,而是在意自己购买的商品价格划不划算、购买是否方便以及购物体验和服务好不好。百货商场的转型升级,最关键的还是从这三方面入手。

(责任编辑:秦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