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穿行在林芝地区林芝县的乡村阡陌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画面,从新农村建设到新产业发展,一派喜人景象。
“10年前,对于林芝县的农牧民而言,‘生态发展’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随着‘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家园’等具象化的事业蓬勃兴起,这个抽象的概念词汇已逐渐成为农牧区发展的‘新引擎’。”林芝县县委书记蔡家华如是对记者说。通过生态文明村建设这一平台,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林芝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资本”。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生态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不少游客这样感叹:“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农村要发展,资源是基础。在推进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林芝县不是简单地把人畜混居的农家变成崭新亮丽的楼房,而是对生态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创造,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
“在全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中,林芝县坚持把小康示范村建设与生态文明村建设融为一体,做到一并规划,一并建设。”林芝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才佳欣喜地说,“这一举措旨在把农牧区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去处,生态文明村建设也因此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村的诞生让林芝县的农牧民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近几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我们村成了名符其实、声名远播的生态旅游村。”早已名扬四方的鲁朗镇扎西岗村的平措大叔告诉记者。因为鲁朗镇迷人的风光、宜人的环境,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当地群众改变了祖辈的生产生活模式,放下砍树的斧头,租马匹,出售土特产,办起家庭旅馆、农家乐,年人均收入早已超过了万元。“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不仅为生态农牧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插上了翅膀。”平措大叔望着窗外鲁朗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憧憬着未来。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支撑。在推进小康示范村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过程中,林芝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依托生态、政策激励等形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果、天麻等特色产业,为农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紧临318国道的久巴村,篮球场、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大山里的“城市小区”。谈及久巴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村委会主任多布杰说:“这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吃山’的结果。”
过去,久巴村的村民一直以单一种植青稞、小麦和砍伐树木为生。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养殖藏香猪、种植草莓、天麻,家家鼓起了腰包,户户修起了楼房,群众个个笑逐颜开。“现在村民光是靠种植天麻,每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多布杰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如今,久巴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村民们眼里,生态和富裕是相互依存的共生理念。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