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试点遗产税纯属空穴来风

2013年01月15日 15:07   来源:深圳商报   崔霞 彭琰

  事先不设主题、不出题目、不限内容的大会发言是什么样的?昨天上午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举行的大会发言以实际效果说明,发言不设限,委员的意见建议更精彩。聆听了28位委员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发言,记者却从不设主题的发言中听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委员们对这座城市的爱和责任。

  发言前,主持人再次明确:除了每位委员的发言时间有限制,委员想讲什么讲什么、想怎么讲怎么讲,委员们报以热烈掌声,现场气氛顿时被炒热。随后,11位委员代表界别发言、17位委员争取到机会即席发言,发言场面活跃热烈,精彩观点高潮迭起,生动幽默的语言频频闪现,发言全程掌声不断。

  今年市政协“一号提案”指向法治建设,昨天的“一号发言”再提法治建设。代表民革深圳市委发言的王淑杰委员一发言就引用了网络热词:“‘能压下就有两下,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妥协就是和谐’,这绝不应该是信访维稳工作的指导思想。”王委员提出,必须将信访维稳纳入法治轨道,避免信访案件处理过程的随意性,取消“一票否决”的信访考评制度,转变“花钱买平安”的思想,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让老百姓“信法”而不是“信访”。

  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深圳亟待提升的一块“短板”,昨天的发言中,一半委员都谈到社会建设、城市管理问题。比如,王海鸿委员提出诚信建设问题,杨军委员建议逐步建立充分体现居民自治的社区管理模式的问题,洪育才委员诟病的孩子课业负担重、题海战术殃及家长的问题,罗安娜委员呼吁全社会形成合力、设立干预机制“共同对家庭暴力、虐待儿童说不”的问题,许戈辉、封昌红委员谈到的更加以人为本地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以细节彰显城市品位、用设计打造美丽深圳等等,委员们提出的问题无一不切中要害、无一不紧贴民情,频频引起现场共鸣。

  银行金融机构要有伯乐意识,慧眼发掘更多具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小企业,形成银行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华为中兴的“安全门”事件应该给政府上一课,如何更加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主动应对贸易摩擦,“避免无心之过、勇做有识之举”;打通诚信、物流等瓶颈,加快电商平台建设,以电子商务拉动内需……谈经济问题的委员更加着眼深圳更长远更有质量的发展。

  作为每次政协全会期间协商议政的“重头戏”,大会发言近年来也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委员面对面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昨天,市政协领导白天、王穗明、王毅、钟晓渝、黄中伟、张效民、陈思平、姚欣耀、林洁、王学为等出席了会议,专程前来聆听委员高见的就有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以及戴北方、张思平、李铭、李华楠等市委市政府领导。王荣、许勤用“受启发、有压力”总结听会的感受。王荣说,面对今天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情况,党委政府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工作更符合时代发展路径,寻求最大公约数,法治化就是我们今天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大家的发言视野很宽、思考很深,可以看出对这座城市有一份感情,对未来发展有一份责任,你们的发言,不管是启发、还是压力,都会成为党委政府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动力。希望大家携手为深圳改革开放发展努力,让家园更美好、市民更幸福。”

  对委员提出的一些问题,许勤不仅现场回应,有的还现场落实。比如,朱克恒委员提醒深圳要吸取北京暴雨的经验,许勤现场表态:一个国际化现代化先进城市的首要问题是安全。他透露北京暴雨之后,深圳已经启动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全面评估,不仅针对暴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还包括油气水电的供给安全,“首先找到问题、找到差距,然后一项一项去补”;苏醒委员建议政府就近期坊间流传“深圳将试点开征遗产税”的谣言及时澄清,许勤在向税务部门了解了情况后,在昨天的会上正式作出澄清:“深圳试点遗产税纯属空穴来风。”

(责任编辑:秦静)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