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资金池暗含风险 输血地方融资平台存隐忧

2013年01月18日 13:35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2年的银行理财市场延续了过去几年的火爆势头。然而,理财产品兑付风险频频暴露,其中,“资金池”暗中输血地方融资平台隐忧尤其引人关注。

  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统计,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募资规模不小于20万亿元,比2004年银行理财刚起步时的500亿元规模增长了数百倍。

  操作环节的不透明则被业界普遍视作银行理财业务的最大问题。记者看到,某国有银行一款1月17日起息的71天人民币理财产品,其说明书只说产品投向国债、金融债、同业存款、债券回购以及“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信托计划、委托债权投资及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合”,但并未说明信托计划、委托债券和其他资产组合的名称,而这语焉不详的一项就占到投资组合金额的70%。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告诉记者,银行往往将不同类型、期限的理财产品资金“混搭”,投向拥有债券、票据、信托、信贷资产等多种资产混杂的“资金池”集合运作。为保证募集资金与项目所需资金的平衡,银行便滚动发售多种期限的产品,业界将其称作“期限错配“短借长贷”。

  邢成表示,这一模式的危险在于将短期风险不断延后,形成风险“堰塞湖”,一旦资金链断裂,将造成严重的流动性危机;而且,资金池中,资金无法与投资标的一一对应,导致银行和客户都难以理性估算投资成本与风险参数。

  消费金融研究机构银率网分析师林斌告诉记者,“资金池”本身并没有错,也未被监管层禁止,任何组合投资产品实质上都是以“资金池”模式运作的,比如基金;而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池”之所以引发诸多争议,是因为其运作不透明、并变身为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工具。

  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微博]表示,银行通过“资金池”实现了表内外资产的腾挪,不仅危及金融体系,也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银行的表内资产受到严格监管,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商业地产这些不受政策鼓励的项目都不容易拿到贷款了,部分银行就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借资金池的运作,拿募集到的资金支持这些项目,也就是将表内资产转到表外以逃避监管,这是典型的监管套利。”刘煜辉说道。

  他认为,这一问题最终将导致资源错配、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债务堆积等一系列后果。目前,对于变相支持地方融资平台的理财产品规模,尚无机构做出准确统计。不过,只要翻阅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便不难发现此类产品的存在。

  在某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官方网站上,记者查阅到一款去年11月2日起息的90天短期组合类理财产品公告,融资方包括某煤炭运销集团和地方城投债。另一股份制银行的中长期组合类产品投向则包括了地方城建集团;该银行去年10月发布的一项产品投资运行报告中明确指出,第三季度“城投债供给大增,发行品种的资质呈下降趋势,部分地级市的开发区和县级市城投投入市场。”

  城投债、城建集团正是典型的地方融资平台通道。刘煜辉表示,近年来,监管层为避免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堆积,连出重拳对其加以限制,地方融资平台难以通过正常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理财产品便成“输血”渠道。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