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弃婴养护模式样本调查

2013年01月22日 14:58   来源:山西晚报   李莉 实习生常婧
 
无臂娃山峰在寄养家庭里受到精心照料。
 
 
帮残疾孩子做康复训练。

    ■新闻核心

    太原市福利院发布的最新弃婴调研报告显示:在院儿童数量从1999年的70人,增长到2012年10月的600人,13年间总量增长了757.1%。其中,2006年至2012年增长绝对数量最多,这还不包括2009年到2012年每年有近60人被国内外家庭收养。这些弃婴的残疾比例高达95%以上,残疾儿童中脑瘫比例占50%。弃婴的入院渠道由原来的以社会孤儿、非婚生婴儿为主,转向医疗、残疾弃婴为主。

    弃婴逐年增多,医疗残疾弃婴增加,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权利,现存的弃婴养护模式有哪些?未来理想的养护模式是什么?1月15日至20日,本报记者进行弃婴养护模式变迁样本调查发现,目前在太原市福利院,院舍集中养护、家庭寄养、慈善机构助养三种模式共助弃婴幸福成长,这在全省福利机构中是首家。

    1院舍集中养护

    【成长故事】


    “妈妈,起!”“怎么了,花花?不睡啦?要抱抱吗?”“嗯!”1月16日中午,在太原市福利院儿童区,两岁的花花躺在粉色的小床里,看到过来查看的护工妈妈段清梅,便喊着让“妈妈”抱。

    “妈妈先给宝贝擦擦脸,再抱你啊!”段清梅一边拿着毛巾给花花擦脸,一边安抚着花花。擦完脸,段清梅抱起了花花,花花紧紧贴在“妈妈”身上,一动也不动。

    “花花患有血小板减少症,需要特别照顾,不能磕着碰着,否则脸上、身上就会出现大块淤青,护理员都格外疼爱她。这段时间花花个子长了不少,也重多了。”段清梅说,这里的孩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有的甚至非常严重,需要24小时输液来维持生命,她们得24小时倒班照顾孩子们。

    “碾碾,走,姐姐带你锻炼身体去!”正说着,康复科医师党佳来接碾碾去做康复训练。碾碾睡在花花隔壁的床铺,是一名脑瘫患儿。记者和花花聊天时,碾碾一直扶着床沿站着,不停地喊阿姨,咬字有些不清。6岁的她比花花高不了多少。党佳抱着碾碾来到感统室,把她放到地上的一刹那,记者才发现,碾碾的两条腿不一样长,根本无法独立行走。碾碾最喜欢感统室的训练阶梯,每次来都要走好几遍。她扶着楼梯的扶手,在党佳的帮助下一步步登上台阶。看到墙上的青蛙贴画,她用不太清楚的发音说:“青蛙。”“有几只呢?”“两只。”“再仔细看看?”“四只。”“碾碾真棒!来,慢点儿下楼梯……”党佳一边说,一边耐心地给碾碾做下肢功能性康复训练。

    阶梯训练结束后,党佳又拿来了木插板摆到碾碾面前,这是一个插着红绿小棒的方盘,是用来恢复手部功能,训练手眼协调,并学习区分颜色的。调皮的碾碾把两支红色的小棒放在头上,像一只长了角的小鹿。

    党佳说,碾碾没做康复之前,她的手不能握任何东西,也不能坐,更不能站立,话也不会说。从两岁至今,她每天都会帮孩子做4个小时的康复训练。现在,碾碾可以扶着墙或床沿自己站立,握住一些小东西,还可以说出整句话,甚至可以提一些问题。

    【模式评价】

    太原市福利院院长耿开文介绍,2004年之前,太原市福利机构只有一种供养模式,那就是院舍集中养护。这种养护模式为弃婴提供了良好的康复和生活环境,对于满足弃婴一般性成长需求是有帮助的。这些年来,随着政府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强,福利院的养护条件持续改善。

    记者看到,这里有专门的婴儿配奶室、儿童专用洗衣房。为了护理早产儿,还配备了保温箱和氧气袋,并设置了专门的康复区,对不同需要的弃婴进行肢体功能、手法牵伸、语言训练、认知学习等康复治疗。据了解,目前在太原市福利院生活着100多名弃婴,许多患有弱智、脑瘫、传染病等疾病。

    2家庭寄养

    【成长故事】


    3岁的无臂天使吴贞峰,小名山峰,9个月大时被寄养在许爱香夫妇家,他有爸爸妈妈、姐姐和妹妹。“刚开始照顾山峰,最艰难的就是抱他。抱得不紧怕摔了,抱紧了又怕把他弄疼。慢慢地,我总结出了安全的抱法,就是一只手托住他的屁股,另一只手抓着他的双脚。”许爱香说,照顾山峰比照顾自己1岁多的小女儿还要操心,但她给予山峰和女儿同样的爱,有时甚至还更偏爱山峰。给山峰买漂亮的衣服、玩具,做他爱吃的饭菜,并训练他的脚部功能。如今,山峰可以用脚吃饭、用脚握笔、用脚干一切他想干的事。

    采访中,山峰和妹妹抢饼干吃。当妈妈说给妹妹一个时,山峰很听话,用脚夹起一块饼干送到了妹妹手里,妹妹也把饼干递到山峰的脚上。山峰羞得把脸贴在妹妹的腿上不肯起来,妹妹的小手就轻拍着他的背,还指着沙发巾示意妈妈给山峰盖上。

    和山峰一样,今年3岁半的弃婴阿妮也生活在寄养家庭。阿妮曾患有脊膜膨出,手术后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阿妮一直依偎在妈妈冯翠仙怀里,像个可爱的小公主。冯翠仙说,阿妮住院时,她和丈夫24小时陪侍,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每到周末,我们会带阿妮到公园玩,她最喜欢的就是坐旋转木马、荡秋千。”冯翠仙告诉记者,阿妮喜欢唱歌,她做饭时,阿妮会站在一旁唱《喜羊羊》《小燕子》,唱完后,就站在门口等哥哥下班回家。

    【模式评价】

    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根据民政部2003年10月27日颁布的《家庭寄养暂行办法》相关规定,那些各方面条件较好,并且自愿申请为儿童福利机构代养孩子的家庭,在符合住房、收入、健康状况等硬性指标的情况下,可与民政部门或指定机构签订寄养协议,寄养不满18周岁的弃婴、孤儿。从2004年1月1日起,太原市福利院正式开展家庭寄养。

    耿开文说,家庭寄养成功实现了弃婴、孤儿从“大家”走进“小家”的回家之路,将对弃婴、孤儿的关注重点,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转到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成长和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更加人性化,也可以有效弥补院舍集中养护模式存在的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欠缺,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家庭寄养。病情较重的孩子,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脑瘫、唇腭裂、早产儿都不适合家庭寄养。患有脑瘫、弱智的孩子,如果送到家庭中寄养,由于无法与家人进行正常沟通,很可能会受到家庭成员的歧视,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没有益处的。耿开文表示,弃婴最好的归宿,是能够被收养,真正成为家庭中的一分子,在家庭环境中成长。

    据统计,8年来,太原市福利院共有410名弃婴被收养,其中,280名被国外家庭收养,130名被国内家庭收养,这些被收养的孩子80%都曾有过被寄养的经历。

    3慈善机构助养

    【成长故事】


    7个多月大的康波、康涛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早产,2012年6月6日他们被送到北京,委托北京春苗基金会助养照料。“兄弟俩刚来的时候,呼吸有时会暂停,体温低,特别弱……”记者连线负责照顾兄弟俩的阿姨。她回忆说,哥哥康波刚来时,体重1.22公斤,弟弟康涛体重1.12公斤,两小时就得给他们打一次奶,每小时测一次体温,每4小时测一次血氧。

    如今,在阿姨们的精心照料下,兄弟俩增重不少,康波体重6斤,康涛体重6.5斤,身体发育向好,会抬头、翻身,并开始咿咿呀呀地学说话,还很喜欢让人抱。

    在基金会的儿童之家,早产儿有专门的房间,并配备有血氧仪、保温器、制氧机等全套护理设备;护理人员都是按照孩子的年龄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照料……

    【模式评价】

    慈善机构助养类似于福利院集中养护,旨在帮助福利机构养育患有身体疾病或者有身体缺陷但是可以治愈的儿童。这些儿童需要具备正常的智力,目的是为了在治愈之后能够被收养。

    助养和院舍养护不同的是,慈善机构可以限制接收弃婴的数量,他们有多大能力就收多少,这样能够确保养育的质量,让所养育的孩子能够在最好的环境中成长。

    目前,与太原市福利院合作的慈善机构主要是北京春苗基金会和北京新日希望基金会。

    【专家点评】

    王福兰(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长期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


    院舍集中养护是弃婴、孤儿养护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它对妥善安置残疾弃婴和健康弃婴被收养前的抚养工作发挥了最直接的保障功能;家庭寄养是为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它既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和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幼护幼的优良传统,对于发挥民间力量,减轻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压力,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和性格,具有重要作用;慈善机构助养则是借助民间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进行养治康教。

    以福利机构养护为主,以家庭寄养为辅,以近亲属抚养、民间慈善机构收留为补充的养育模式,将是弃婴养护发展的新方向。太原市社会福利院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三种模式共育,成效明显。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