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城市辞典
作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 | 北京报道
这些新闻热词或者已经带来巨大的理念转变,或者仍然是一道待解难题,给城市建设者以警示和提醒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2012年,中国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时值岁末年初,《瞭望东方周刊》盘点了2012年度与城市生活和城镇化进程相关的十大新闻热词,这些热词或者已经带来巨大的理念转变,或者仍然是一道待解难题,给城市建设者以警示和提醒。
PM2.5元年
2011年12月,我国北方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一公里。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小时发布一次PM2.5的监测数据,最高浓度监测到了522,突破美国空气质量指数(AQI)最高数值的500。与此同时,北京环保局官方微博每日下午公布一次的监测数据,质量级别为“轻度污染2级”。
网友开始自制“滤膜”收集PM2.5,多位专业人士开始向公众介绍PM2.5,微博名人们也在网络平台上呼吁公开PM2.5数据。
2012年2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历时4年修改后,PM2.5终于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
与现行标准相比,“新国标”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这也是公众对纳入国标呼声最高的两项指标。
3个月后,环保部公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12月底前公布监测结果。74个城市中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部分城市,以及各省会城市。
9月28日,北京首批PM2.5监测站发布数据,夜间浓度最高。预计2013年1月1日起,北京市将正式按新国标发布污染物监测数据,同时公布空气质量状况评价。
2012年被视为“PM2.5元年”。
PX项目悖论
从厦门到大连再到宁波,PX项目落地风声一出,立即招来反对声浪。
2012年10月22日,宁波湾塘等村近200名村民以居住点距离化工企业过近为由集体上访,要求尽早将村庄拆迁纳入新农村改造计划。
即便镇海区政府第一时间发声称“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但此番积极表态效果有限。
10月28日晚,一则简短消息终于平息众怒:“宁波市经与项目投资方研究决定:1.坚决不上PX项目。2.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作科学论证。”
事后,有媒体说,引发宁波镇海反PX事件的是部分村民希望被纳入镇海石化征地补偿规划的上访。村民利益诉求最终变成指向相反的公众环保。
京沈高铁“环评门”
“该重视‘铁老大’的环境问题了。”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詹存卫、陈帆等专家在2010年就曾撰文疾呼。
“铁老大”的环境问题因2012年底京沈高铁陷入“环评门”而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2012年11月29日,京沈高铁拟建线路沿线30多个小区的数百名居民代表来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希望就铁路穿过人口居住密集区问题与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沟通。
作为全国“四纵”客运专线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一段,京沈高铁在2009年就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开工批复,全线正线工程投资估算总额约1210.5亿元,其中环保投资约27.7亿元,总工期4年。
按照设计要求,铁路两侧30米内严禁新建居民住宅、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距铁路外轨中心线两侧30米以外、200米以内的区域内不宜临路新建学校、医院、敬老院和集中住宅区等噪声敏感建筑物。
京沈高铁线路起初预设了三种方案,最后选择了沿京承高速公路红星火、密云至兴隆方案。而这一方案途经朝阳区将台乡六个小区的居民,距离约100米左右,最近处几十米。
此前,津秦客运专线公司、胶济铁路客运专线公司都曾收到过环保部叫停通知书。
北京暴雨
“看海”,已成为每年雨季网友对城市内涝问题的习惯用词。2012年盛夏北京的一场罕见暴雨,让这个调侃变得有些沉重。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特大暴雨,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5次预警,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79人遇难。遇难者名单在央视被逐一念出。
集中时段的暴雨将本就老化、设计不合理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击垮。“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暴雨后的中国要为“城市的良心补交学费”,有专家预测北京至少将为长期以来“排水思维的边缘化”补交数十亿元。
大雨过后,北京市计划今后3年投资35亿元,用于系统性改造现有排水管网系统。据北京市水务局官网披露,“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中心城排水管线改造工程,投资21.2亿元。
也有专业人士提出,北京既极度缺水,又内涝严重,“只排不蓄”的旧理念治标不治本,形成涵养水源的“海绵城市”、让暴雨转化为宝贵的地下水资源,才是符合潮流之举。
致命地陷
人流熙攘的城市道路突现“天坑”、“地陷”,城市建筑工程安全问题成为焦点。
2009年,广州市就曾经作出预测,称当年可能因工程施工引发地面塌陷、沉降的地段有46处,提醒市民防范。
2012年4月,在北京市区,一名女性突遇路面塌陷,被“天坑”下的热水夺去性命。北京市热力集团给出的解释是,可能因管线遭腐蚀而渗出热水。此事被定性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责任三方为物华大厦的开发商北京万华置业、物业方北京东方大洋物业公司和北京热力集团输配分公司,三方共同赔付受害人家属120万元。
城市管理部门如何保证老百姓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公共设施的设计者如何从根源上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个个“天坑”提醒城市建设急需补漏。
苏州“秋裤”
北京中国尊528米;贵阳中天未来方舟540米,号称“贵阳迪拜”;比迪拜塔还高十米的长沙天空城市838米,总投资不低于40亿元。
有“世界第一门,亚洲第一大酒店,中国第一大体量的超高层建筑”之称的苏州东方之门2012年9月在微博上火了。“这是秋裤呢还是牛仔裤呢?还是低腰的哦??”有网友感叹。
苏州的“东方之门”高69层、301.8米,2004年9月奠基开工,是一座双塔连体门式建筑。其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古城门。
“秋裤楼”走红之后,辽宁抚顺建造的巨型城市景观建筑“生命之环”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生命之环”的平均直径157米,相当于50层楼高,整个建筑所用钢材达3000吨。有网友戏称这个花费上亿元的“大铁圈”仅有登高观光、蹦极娱乐的功能。
近些年,“高楼热”从一线国际都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这与二三线城市欲“更上一层楼”的建设目标相契合,成为地方间暗自攀比的一项指标。
对于摩天楼的各种批评中,安全隐患是一个争议焦点。一座高100米的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烟气可在半分钟内沿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容易形成立体火灾;若是玻璃幕墙,光污染也会干扰邻近环境。
高速免费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同意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方案正式实施: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将免收通行费。
初衷良好并应当利好的免费政策,实施效果却褒贬不一。
限时免费的高速路,车流量大幅提升,大面积堵车现象蔓延全国,各条高速都传出“史上最堵”的消息。有网友总结防堵车的“六大神器”:矿泉水、羽毛球、干粮、睡袋、微博、尿不湿。
中国高速公路的免费时段如何将“龟速”变回“高速”,还有待城市与道路管理者的探索。
异地高考
2012年,被称为“市民平权”的异地高考政策出台。
2011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教育部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
关注与争议并至。异地高考是否会大大增加本地考生的竞争压力?如何避免“高考移民”泛滥?
2012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年底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
山东、福建、河南、安徽等地纷纷在规定日期内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但因上述地区均非异地高考的热门地区,新政效果受关注度并不高。
2012年10月,上海异地高考向10类非上海籍考生开放。
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异地高考“重点开放地”,当地居民的不赞同之声也愈演愈烈。以上海“大沽路约辩”事件为代表,本地人与外地人、“老市民”与“新市民”关于教育资源的争夺和教育公平的辩论,逐渐显性化。
按北京、广东最新出台的政策,外地户籍考生暂不能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不仅关乎新老市民之争,还指向更广泛的教育公平。这个议论了多年的问题,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找到最佳突破口,并逐步让改革入位,2013年或将成为关键一年。
“中国式过马路”
2012年10月11日,一条“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微博火了。
央视《新闻直播间》随即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发现红绿灯基本形同虚设。
另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等红灯的耐心最长时间为90秒,超过90秒就开始扎堆准备“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折射出城市交通管理手段的“不给力”和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还被过度解读为隐喻中国现实:中国人正处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各种现象、矛盾、问题、困难纠结在一起,每个人都想走快一点,害怕被时代落下,为了提高胜算,可以团结具有共同利益的“一撮人”,不按规矩出牌,只求达成个人的目标。
北京市公安局2012年12月6日宣布,将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突出问题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中国式过马路”亦是整治重点之一。
“你幸福吗”
如果说2012年哪个媒体的发问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记忆,“你幸福吗?”必是首选。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人进行采访,问题都是“你幸福吗?”
很多被采访者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我不姓福我姓曾”等“神回答”一时间在坊间热传。
采访对象多为基层民众。一位农民工回答“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其实已经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农民工这个词语背后,是一些人背井离乡、寻求机会、受到歧视、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困苦,在他们看来,幸福还有点远。
央视对这些无伤大雅的小调侃给予传播通道,此举也得到舆论的热切回应。各路名人纷纷出来在网络上主动回答“你幸福吗?”
有评论认为,各种各样的“神回答”其实是中国人真实心态和生活状态的部分折射,如果施政者能对此有更深入的探究理解,那这个给大家带来欢乐和辛酸的问题就功不可没了。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