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提高空气质量汽车限购不放松

2013年01月24日 08:19   来源:京华时报    

  刚晴朗了几日的北京再现雾霾天。昨天一整天,京城都处于雾和霾的黄色预警中,截至昨晚5点,北京城区的空气质量仍沦陷在六级严重污染之中。PM2.5成为两会热词,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北京大气治理出谋划策。

  ■污染情况

  雾霾夜袭空气质量超标

  22日的京城天蓝云淡,但好景不长,雾霾入夜来袭,空气中的污染物迅速积累。从东南部开始,细颗粒物高浓度逐渐向北推进,城六区污染浓度明显上升。高浓度的污染没有随着太阳升起改变,昨天9时的空气质量实况监测数据显示,城区包括东城东四、西城官园、朝阳农展馆、海淀万柳、丰台云岗等多个评价点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微克,属六级严重污染。郊区大兴、亦庄、平谷等监测点也达到六级污染水平。市环保局也启动了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提醒市民注意防护。

  市环保监测中心表示,随着夜间冷空气的南下,雾霾清除,预计今天全市空气质量将达优良水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26日至月底,因为没有强冷空气活动,中东部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还有逐渐发展或增多的可能。

  马学款表示,进入1月后,随着冷空气势力减弱,雾霾天气逐渐增多,中东部地区近两周的雾霾天气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多,尤其是10-15日的雾霾天气,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和污染程度之重都是比较少见的。

  ■政要表态

  提高空气质量限购不放松

  “对于空气质量的现状,我们也很着急”,昨天,副市长张工在人代会上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出“组合拳”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包括种林35万亩、淘汰15万辆黄标车、平房非文保区4.4万户完成电采暖改造。但张工坦言,并不是说这些举措落实后,北京 的空气质量就能得到很大改观,这需要各方锲而不舍的去解决。目前,环保局在环保标准、 检测、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都已有所举措,且将通过立法形式保障治污举措的实施。

  “就抓龙头来说,机动车尾气是重中之重”,张工说,针对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汽车尾气,市级层面将采取较严格的举措,至少不能让由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情况再恶化,车辆限购政策“不会放松”。本市将推广电动车、规划恢复部分自行车道,公租自行车今年将增至1万辆以上。

  副市长洪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M2.5的治理,关键要靠联防联控,联防联控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不光是北京的问题。他透露,由环保部牵头的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已经成立,下一步将会对区域PM2.5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代表献计

  推无交通上班少开车享优惠

  昨天,海淀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市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针对市民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提出,试点无交通上班,从而降低PM2.5,改善空气质量。

  郑新蓉解释说,引入自主工作8小时的弹性工作机制,实行无交通上班,可以让很多可以通过互联网办公的企业率先试点这种工作制,让更多市民可以在家里完成相应的工作,而不需要早上开车到单位,下午从单位开回家,既减少交通压力,又能减少尾气排放,从而降低PM2.5。

  郑新蓉还建议,可以引入机动车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有车的人,如果一年里跑的公里数比较少,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说明你都是公交出行。或者出台办法让出租车加油便宜,私家车加油贵,拿着驾照打车还能抵5块钱……通过这样的方法鼓励更多有车的人采取公交出行的方式。”

  (记者王硕 李秋萌 韩旭 孙雪梅)

(责任编辑:袁霓)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