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江苏人均GDP过万需防"中等收入陷阱"

2013年01月25日 09:18   来源:新华日报   吉 强 邵生余

  “2012年江苏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10500美元!”伴随着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这一消息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江苏人均GDP自2010年起超越浙江居中国各省区之首,此番跨越对全国具有先导意义,更因为迈上“万美元”台阶,标志者江苏的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已接近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具备了向更高目标攀升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媒体“评语”不尽相同。有的说江苏达到了“中高等”发达国家水平,也有的说这是“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进入“中等富裕发展阶段”的标志,个别的甚至称已达发达国家水平。

  按照世界银行2010年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收入(GNI)在1006美元到12275美元的国家为中等收入国家,其中,人均GNI在3976-12275美元者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超过12275美元的为高收入国家。省统计局总统计师刘兴远表示,“虽然GNI与GDP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但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时,人均GNI仍可作为参照,因此可以说,江苏人均GDP水平大体相当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上限水平。”而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于世界银行划分的刚刚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水平,由此可以判断:江苏正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收入上中等,并不代表发达程度也是上中等,更不能说江苏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江苏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保持清晰、清醒的认识,自豪、自信而不自大。无论对GDP还是人均GDP,都应保持理性认知。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既表明江苏迈过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道重要‘门槛’,也表明江苏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形势越发紧迫。”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认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当一个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导致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也即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此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也会集中爆发。“要避免重蹈覆辙,对江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发展方式。”

  江苏于2005年越过人均GDP3000美元关口后,刘兴远曾以“江苏发展路径选择”为题撰写过一份统计分析报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的日本、韩国与拉美国家一起站到了中等收入起跑线上,随后却出现明显分化。“‘拉美现象’警示江苏,经济发展必须向创新发展转型,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刘兴远说。

  事实上,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江苏转型巨篇早已破题,而且不断取得新进展。2012年,区域创新能力连续第4年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5%,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200亿元,占GDP的2.3%,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按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步调递增,去年为43.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5.6%提高到了37%……转型发展,让江苏GDP“含金量”不断提升。

  然而,即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它也只是江苏科学发展漫漫征途上的一个节点。刘志彪说,江苏服务业占比仍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但城市和农村以及城市和农村内部贫富悬殊的“双二元结构”客观存在;GDP中的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消耗,还有较大下降空间。刘兴远也表示,“1951年美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此后居民消费占国内总需求的比重逐步提升,到2000年达到65%,现在已高达七成以上,相比之下,江苏显然还有不小差距。”

  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当时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曾专门撰文忠告,中国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双重转变,就必须在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参与全球利益分工的盈利模式上做出重大改变。通过转型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江苏任务依然艰巨,而且有另一份担当。诚如省委书记罗志军去年9月在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上所言,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的之一就是要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作出探索、提供经验。

  近期全国各地纷纷召开“两会”,人均GDP上台阶消息不时传来,网友热议显示公众对于更多分享人均GDP增长好处的期盼,以及对社会贫富分化的焦虑。江苏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在人均收入、公共产品消费、社会保障水平、幸福程度等方面都有体现,比如,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增长超过12%、近5年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占比超七成等,但是,“百姓的期望值显然更高,GDP应有更丰富的民生内涵,让幸福感与GDP同步提升。”刘志彪说。

(责任编辑:吴肖叶)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