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最困难、社会风险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也基本能够看清楚了。”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昨天接受专访时说,国企经过两组改革后面貌大变,但国企改革尚在过程之中,与市场经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强调政府国企关系已大变
邵宁介绍,国企的第一组改革从1998年至2003年,以中小企业改革和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为主,破产的国企5010家,涉及职工近1000万人。第二组改革是2003年后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特定问题专项改革。
邵宁指出,现在首先是国企与政府的关系和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财政不再为国企补充资本金或弥补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国企成为独立的市场法人实体;国企资不抵债同样要依法破产或重整。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企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经过改革,从2003年到2011年,国企(不含金融类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7.6%、25.2%和19.4%。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企划归社保基金国有股权2119亿元,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3.1%。
未来将按类型分路径改革
邵宁坦言,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型企业母公司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展较慢,董事会运行机制不完善,经营者行政化管理色彩依然存在等。”他说,很多国企背着社会包袱跳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过程。
他指出,国企大体上可以分为功能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种类型。功能性国企包括供水电、供油、供气、公交地铁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从事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军工、大飞机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另一类则是处于竞争行业的竞争性企业。
功能性国企改革路径是加强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完善出资人管理并加强行业性的社会监督,使它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竞争性企业则需要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众公司改革。“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最终的体制模式将是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国有资产也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会非常好。”邵宁说。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