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专家解析安徽各地小年习俗 合肥人三招哄住灶王爷

2013年02月04日 13:49   来源:安徽商报   
    昨日是腊月二十三,距离除夕已不到一周时间。在我省不少地方,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在这一天要祭灶王爷,“扫尘”。微博上,“小年啦”位列热门话题首位。在我省,不同的地域小年的时间也不相同,但无论是什么时候过小年,腊月二十三都标志着要开始为迎接过年做准备了。民俗专家认为虽然从形式上看年味淡了,但是过年的观念却是根深蒂固。

    【合肥】三招“哄”住灶王爷

    在合肥周边,包括无为、舒城等地,小年都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被称为送灶节。省民俗学会顾问牛耘告诉记者,传说每年的这一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功过,“灶王爷相当于玉皇大帝派来的‘特务’。”牛耘说,民间传说中,如果房主犯了大错,玉皇大帝就要扣300天的阳寿,犯小错要扣100天阳寿。

    为“堵”住灶王爷的嘴,房主要用三招。一是混淆视听,传说家中的蜘蛛网、垃圾等都是灶王爷在记账,所以演变出“扫尘”的风俗,就是要毁掉灶王爷的“账本”。二是糖衣炮弹,祭灶王爷做糖饼的风俗很多地方都有,用糖饼把灶王爷的嘴抹上,让他“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最后一招是送上一程。牛耘说,传说灶王爷到天庭是骑马。所以要准备稻草和黄豆,装在盘子里,在送灶王爷的时候要到院子里把这些撒掉,作为灶王爷坐骑的“草料”。

    【皖北】送枣花馍报养育恩

    去年临近春节,省文史馆馆员郭学东曾到全省多个地方进行了调研。“从城市来看传统的一些形式已经不多见了,一些传统的习俗主要保留在农村。”郭学东告诉记者,就皖北来说,祭灶王爷用的“糖瓜”是比较独特的。“是用红芋熬成的。”“糖瓜”与合肥的“糖饼”的功能基本一样,都是为了甜灶王爷的嘴。

    郭学东告诉记者,在调研中他发现亳州一些地方蒸馍的风俗非常特别。“一般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左右开始蒸。”他介绍说,有一种馍叫做“枣山”,是用面和红枣做成,在过年的时候摆在客厅中间,红白相间、层层叠叠非常好看。此外,此时当地还开始蒸“枣花馍”,馍上面还放着一颗红枣。“这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时的必备礼品,主要是送给女性的长辈,寓意为报答养育之恩。”郭学东说,长辈还晚辈的礼馍,多用自蒸的面狗,意为性命大、好长成;而面蒸的青蛙,则寓意能跳得高。

    【皖南】既要祭灶王爷也祭祖

    在皖南过“小年”的时间不尽相同,在徽州很多地方是腊月二十三,在旌德却是腊月二十四,还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五,而祭灶王爷、扫尘等习俗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旌德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方光华告诉记者,如今当地过小年都比较简单,主要是家里人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燃放鞭炮。

    “按照传统的习俗,小年既要祭灶王爷,也要祭先人。”方光华说,“小年”的时候,一家人要将祖先的牌位请出,摆上几样菜,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先人“送走”。

    小年时间为何不统一?

    牛耘告诉记者,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是腊月二十五。据了解,有一种说法称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北方在南宋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为腊月二十四;鄱阳湖等地居民,小年则定在腊月二十五。

    除此以外,在我省有些地方将正月初五视为小年,其中淮北市的有些地方就是如此。(马飞)

(责任编辑:西西)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屈原故里迎端午    2013年06月08日
  • ·“二月二” 理个发吃点春味    2013年03月13日
  • ·合肥:大学新生学消防    2013年08月30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