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2年陕西查处"吃空饷"2884人 查办商业贿赂56起

2013年02月04日 09:44   来源:陕西日报   

  2012年6月份开始,在陕西省开展为期4个月的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半年来,全省共查处“吃空饷”人员2884人;

  2012年10月,省纪委省监察厅派出10个检查组,对各市(区)开展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公务用车专项治理纠正处理和反腐倡廉13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等三项工作开展“大检查”,累计检查市级部门、县(市、区)44个,县级部门、乡镇89个,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2012年4月开始到国庆前,在全省范围内自下而上地开展“清风伴我行”演讲比赛活动,全省共组织429场,聆听观众达14万余人,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在我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

  惩防并举履职责,情系三秦显忠诚。去年,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围绕中心,强力监督检查中、省决策部署。对节能减排、安居工程、节约用地、安全生产等工作开展专项检查,发现并纠正违法违规问题631个,提出监察建议211项,立案140件;开展节能减排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279次,发现并纠正违法违规问题148个,提出监察建议55项;查处土地违法案462宗,给予党政纪处分473人;查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105起;

  共排查2011年以来新开工、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1057个,发现并整改问题项目28个。

  ——源头治腐,制度创新持续深化。村民监督委员会等14项制度得到巩固和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部门防治腐败的效果已初步显现。全省84个县区、1283个乡镇街、15910个行政村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室),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派出700个监督检查组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促进了资金安全运行。同时,源头治腐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省级第六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精简工作已经全面启动,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11个市(区)、69个县区开展了部门决算公开试点工作,省市县三级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

  ——重拳治腐,查办案件工作成效明显。制定出台了《查办案件工作年度考评办法(试行)》,夯实办案责任,加强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和审理工作,查办案件效果明显提升。全年受理信访举报18897件(次),初核8485件;立案5032件,其中地厅级10人、县处级10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5575人,其中地厅级10人、县处级103人;移送司法机关172人;挽回经济损失1.69亿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56起,涉案金额1980多万元。严肃查处了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农机局原局长胡玺贤等46人贪污受贿案,省残联原党组书记、理事长洪康喜违规发放津补贴案,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兴受贿案等一批典型案件。

  ——纠建并举,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全省车辆编制数减少1891辆,纠正处理违规公务车2927辆,公开拍卖超标车40辆,拍卖收入全部上缴财政。医疗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继续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组织抽调人员对全省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实施全程监督,对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发现的榆林、铜川2起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处理违纪违规人员7人。查处挤占农业补贴案件165件,涉及资金1227.5万元。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村财乡代管、乡财县代管制度,对村级集体“三资”分村建账,乡镇集中代理,全年共对7979个村进行了清产核资,发现问题157件,涉及资产641.8万元。

  ——强化教育,对领导干部监督更加有力。举办反腐倡廉建设成果巡展,23万人参观展览。连续第四年举办关键岗位领导廉政教育班,举行廉政文化精品剧目巡演,命名了第二批9个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107个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营造了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党内监督各项制度得到较好落实,对6636名干部实施了任期和离任审计,对191名领导干部实施了责任追究。公款出国境费用、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用有所下降。完成了对30个单位的巡视和20个单位的巡视回访。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情系人民,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忠诚履职、争做表率”为主题,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开拓型、务实型、高效型机关活动。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4394个,为群众办实事3921件。集中培训新任纪检监察干部3000多人。29名省直派驻机构负责人向省纪委述职。乡镇纪检组织建设、省属国有企业和省属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