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广东省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广东经济总量超过5.7万亿元,人均GDP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越过8000美元关口。按照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广东已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门槛。
这一数据既是广东“见物又见人”科学发展理念的直观体现,也是一个新门槛。从“中等”到“中上等”,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上,广东正进入爬坡越坎关键时期,加快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
突破“两头受压” 转型升级提供起跳动力
面对经济总量连续24年全国第一的桂冠、面对近年人均GDP连续突破几个1000美元大关佳绩,广东“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危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却是前所未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指出,广东作为“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的地位不会一劳永逸。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处于转型发展的越坎爬坡阶段,还没有出现转变的“拐点”,必须继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加快转型升级。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从“中等”到“中上等”,既是新门槛,更是新考验。
根据世界银行调整确定的标准,在中等收入区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人均GDP2298美元—7471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7471美元—38139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时,如果还继续依靠发展初期粗放型增长模式而不加以改变的话,就会“两头受压”:一头是来自低成本经济体的竞争,另一头是来自高收入经济体通过创新和技术变革带来的竞争,致使经济增幅低于高、低收入经济体,陷入低增长的境地。
能否最终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转型。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最先感受到“两头受压”的压力,而2007年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年来的加快转型升级,为广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强劲的起跳动力。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重要标志,就是看它能否顺利实现由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而衡量自主创新的关键指标是研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是否持续提升。
研发投入不足过去长期是广东的“软肋”,但这一局面正在被扭转。2012年,广东省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125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离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仍有较大距离。
贫富差距,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在“双转移”、“双到”扶贫等措施推动下,广东出现了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
不过,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依然存在:珠三角9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近八成,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仍有13个市的人均GDP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见物又见人” 全省支出近七成惠民生
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意味着广东经济已转入适度增长期,同时社会建设需求更为迫切,经济发展成果必须更多惠及人民,经济发展要“见物又见人”。这就要求,发展理念必须新转变。
在今年各地“两会”上,GDP高速增长的诱惑力已大打折扣。在北京,GDP的风头被PM2.5的议题盖过。在广东,代表委员更关注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等与民生相关的问题。
广东去年首次发布的幸福指数报告表明,并非经济越发展、幸福指数就越高,也就是说,人均GDP不能等同于老百姓的幸福感。
这份报告显示,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已迎来“收入—幸福”拐点,个别市甚至出现幸福指数和人均GDP“倒挂”的现象。人均GDP排名第一的深圳市,幸福综合指数排名第四。
可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生活多样化阶段后,人们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联度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必须同步全面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实现建设幸福广东的宏愿。
因此,近年来,广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将“惠民生”主线贯穿工作全局。
比如,民生投入逐年提升。2012年,广东十件民生实事超额完成。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民生支出共完成4781.18亿元,同比增长12.83%,占全省支出的比重达65.79%。经济社会发展正实实在在惠及民生: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大关、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均比GDP增幅高出1.1个百分点……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持久战,绕过“收入—幸福关系曲线”拐点也不可能风平浪静,在这个过程中,“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目标既具有前瞻性又合乎发展规律。以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为起跳点,广东将在推动发展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上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在谋求南粤群众福祉最大化的征途上有新的收获。
(责任编辑: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