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煤气中毒事件连发 一氧化碳报警器网上热卖

2013年02月06日 15:44   来源:北京晚报   李环宇贾中山

  前天和昨天,5名在京实习的哈医大医生和5名平房住户因煤气中毒不幸罹难,而杀害他们的凶手就是一氧化碳。悲剧的发生,使得不少平房区使用蜂窝煤炉或土暖气的居民开始青睐购买一种名为一氧化碳报警器的检测仪器,当致命气体浓度超过安全值范围时,可以提醒大家及时开窗通风。

  据了解,煤气中的致命气体为一氧化碳。这种气体一旦被人体吸入,立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当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12800ppm时,1到3分钟的时间就足以让人丧命。

  为此,有些用户通过网店购买一氧化碳报警器。记者在淘宝网站里输入一氧化碳报警器,立即出现关联产品597件,其中销售量最大的一款报警器,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售出974件。记者发现,家用一氧化碳报警器的价格大多不贵,便宜的不到30块钱,稍微贵一点的,在100元上下,最贵的进口报警器售价相对高一些,在1000元左右。

  北京市安全生产协会副秘书长俞胜章说,目前北京要求餐饮单位后厨应有燃气报警装置,对于家庭是否应该安装有害气体报警装置并没有要求。一台家庭使用的多种有害气体报警装置也就是几百元,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应该安装一个,“高科技灵敏度高,比人的鼻子管用,当人闻到后就动不了了。”

  他介绍称,目前的一氧化碳报警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在车间的,一种是便于随身携带的。两种设备效果还是可以的,不过设备中的传感件都有使用寿命,应每年做一次校验,三五年不灵敏了应该更换。(记者李环宇贾中山)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