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台原台长:三套方案应对小行星撞击

2013年02月18日 15:16   来源:新闻晚报   

  “俄罗斯遭陨石袭击”事件引起了公众对 “太空威胁”的关注,昨天,在上海市科协、宝山区科委科协的组织下,上海市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天文台原台长赵君亮向市民做了题为 “地球灾变——直击‘神秘天外来客’”的科普讲座。他表示,陨石属于流星体,由于体积小,天文望远镜目前还无法将它们都观测到,从而提前预警。但对于小行星这类体积较大、破坏性更强的太阳系小天体,人类是有能力进行预警和应对的。

  据赵君亮介绍,除了太阳、行星外,太阳系里还有一类“小天体”,包括彗星、小行星、流星体。小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形状各异。流星体比行星更小,闯入地球大气后就会形成流星现象,如果一批流星在短时间内密集出现,则称之为“流星雨”。“这次媒体把出现在俄罗斯上空的流星体称作‘陨石’,不太准确,因为它的成分未必是岩石,也可能是‘陨铁’,把它们叫作‘流星体’或‘陨星’更科学。 ”

  赵君亮表示,以人类目前的科技能力,尚无法对此次俄罗斯上空的流星体进行预报。这是因为它的体积很小,据估计直径为15米至17米,重约7000吨至1万吨,天文望远镜无法在这类流星体运行于太空时观测到它们,也就无法计算出它们的运行轨迹。不过,这类流星体对地球的破坏力是比较小的,对人类造成伤害的概率非常小。

  与之相比,“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也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撞上,就可能引发极大的灾难。科学家推测,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就是由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造成的。

  赵君亮说,人类目前完全有能力阻止这类灾害的发生。全球性合作的小行星监测项目正在开展,计划在35年内发现所有直径在0.5公里以上的小天体,近期首先致力于找到直径大于2公里的小天体。

  如果发现了潜在的“撞击者”,人类有三套应对方案。一是发射氢弹,让它在小天体附近爆炸,改变其运行轨道;二是利用太阳能使小天体表面物质气化,减小其质量,从而改变轨道;三是给小天体装上一张“帆”,利用太阳风改变它的轨道。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