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离开北上广的年轻人们:住着高档房 深夜痛哭

2013年02月20日 14:34   来源:千龙网   

 

 

  李佳系上围裙,熟练地翻炒着锅中菜,这是一道湖南人爱吃的啤酒鸭。

  我的这位高中同学离开上海回到湖南老家郴州已快三年,尽管李佳时常仍觉得与这个生她养她的小城在某些方面格格不入,但她显然已开始适应这种安定的生活。

  三年前,她还与男朋友挤在上海的出租屋里,过着天未亮就要出门挤地铁、八九点天黑才能归家的生活。而今,她是怀孕五个月的准妈妈,在郴州一处环境优美的高档小区里拥有自己的房子,每天与丈夫一道开车上下班。

  以我的阅历,李佳的故事,几乎可以套用在每一个离开北上广回到家乡的年轻人身上,讲上成千上万遍。

  学外语的李佳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上海一家专业做会展的公司,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让她觉得充实而开心。她和5个同龄人一起合租,从陌生人成为朋友,周末经常一起做饭聚餐。

  李佳的男朋友随后也到了上海,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但不久他们就认清了残酷的现实:在上海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买得起房!于是李佳决定:回家。

  家乡郴州是个发展中的小城市。适合她发展的机会并不多,李佳回家后先去了一家外贸公司,这是一个家族经营的小公司,她觉得在那里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老板的做法也让她颇不以为然,她觉得憋屈,三个月不到就辞了职。

  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佳一直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她只能帮在上海的哥哥打打零工,有翻译的活接回来做。这段日子很难挨。回家一年后,她去上海与曾经同居的好友们相聚,回来后在博客里写道:“我想念外面的世界,怀念一大群好友住在一起的热闹生活。”

  回来的这三年里,“外面的世界”不止一次向她招手。“我的人生就要这样了吗?”她在深夜里也曾痛哭过。

  2012年年中,她找到一份在儿童早教中心教书的工作。尽管离自己的理想工作仍有差距,但这里优秀的工作伙伴让她觉得不再孤单。这是一家全国连锁的早教中心,她在这里可以获得去北京培训的机会。

  与此同时,她发现越来越多在外闯荡的同学回到了家乡。能够说话的玩伴越来越多。天气好的周末,他们相约着开车去周边游玩。日子逐渐又变得充实,随着小宝宝的到来,她开始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回家的决定往往并不容易做出。我的另一位同学刘林的经历更加折腾。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听从家里人的话回到家乡郴州工作,后来为了“能出来”而努力考研,然而读研后,广州的生活压力逼退了家境并不富裕的他,最终他放弃了在广州的工作机会,重回家乡。

  事实上,这几年承接产业转移带给郴州不少变化。2011年10月,由郴州市牵头申报的国家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的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几年,台达电子、富士电梯、华磊光电等先后布局郴州,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等央企也纷纷来这里寻求战略合作。2009年年底,武广高铁的开通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推波助澜,从郴州乘坐高铁去广州,仅需不到一个半小时。

  这让李佳的丈夫看到了希望,他对李佳说:“这么多大企业来了,我们还愁没有好的机会吗?”

  刘林的心中也没彻底放弃“出去”的梦想,只不过他的目标改在了长沙,这个湖南的省会城市,房价虽然在涨,但还可以“够得着”。

  北上广饱和 二线城市机会大

  据报道,上海市农民工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对此深有体会,作为长期与外省市劳务交流的主要负责者,他历经了"不愁人"到"求要人"的全过程。"原先的劳务输出大省,现在全都在喊缺人。"赵建德表示,自己到湖北、湖南都曾试图寻觅一批普工和家政人员,结果对方非常直截了当地回了两个字——"没人"。

  伴随着中西部大开发,沿江多个经济区的崛起,"产业西进、产业升级"的现状使得包括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加大了对产业工人的留用力度。招聘会开进火车站、企业组团下乡招人,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

  如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都有着同样的想法。好工作如今未必在北上广,如果薪资与家乡没有拉开一定差距,宁愿回老家。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