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频道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乡差距创10年新低 打工进账成农民增收主力

2013年02月23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谭进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农民收稻。 新华社记者 谭进摄

农民工在山东省即墨市求职。宁友鹏摄

甘肃农民赴疆摘棉工满载而归。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广西融安小金橘助农大增收。庞革平摄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GDP增长,且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1个百分点,实现连续三年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专家认为,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是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成果。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更多地释放改革红利,打通农民增收的多个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超常规增长。

  【城乡收入差距仍在3倍以上】

  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比城镇快1.1个百分点。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欣慰的数字。”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3.33∶1的最高点之后,在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基础上,从2010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城镇,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在2012年缩小到十年来最低的3.10∶1,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张红宇表示,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各自翻番的难度都不大,但面对3倍以上的城乡差距,未来农民增收依然任重道远。

  根据统计局数据,2010年至2012年农民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10.9%、11.4%、10.7%,分别较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出3.1、3.0和1.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认为,去年我国经济增幅虽然有所回落,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民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快】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分析称,在农民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加,工资性收入成为重要来源和支柱,政策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亦有明显增加。专家认为,农民增收有着多渠道多因素的共同支撑。

  张红宇表示,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构成的80%-90%,只要这两种收入实现比较理想的增速,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就有把握。首先,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其次,去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同比增长3.9%,农民工工资因外部环境不宽松虽未能保持前两年20%左右的增速,仍然增长较快。

  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有所作为,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方面,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大,连续多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业补贴水平,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权益。

  【促进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进程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张红宇表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必须千方百计使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实现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

  他建议,在初次分配领域,第一,应保持农产品价格的适度上升,坚持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第二,要完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保障工资性收入。第三,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解决财产性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在再分配领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农民倾斜。完善种粮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少数民族与边远地区的生态补贴等等,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最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大力建设民生事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减少农民在教育卫生方面的开支。

  专家认为,要保持农民收入在长时期内超过城市居民收入,需要制定缩小城乡差距的阶段性目标,以顶层设计带动基层动力。同时,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为此,应把农民增收作为政府的考核指标,并积极借鉴国外及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