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学校发展“不求最大,但求最优”
联盟求发展,是我省高校注重内涵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大举措。
早在1996年,在原闽江职业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省、市领导就提到,高校办学“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有钱,也应该首先用来提高内在素质,先搞好内涵,软硬件建设一齐抓。学校的质量搞好了,就是成功”。
时任闽大常务副校长、现任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的孙芳仲研究员回忆说,当时,省、市领导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极为关心,亲自参与学校的工作,每年都到学校与师生座谈,给师生们做形势报告。
这些年来,闽江学院(由原闽江职业大学与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2002年合并而来)走的正是一条“练内功”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02年学院首次招收本科生时,只有几个文科类专业,当年招收本科生802人。如今,闽院已拥有涵盖文、理、工科的41个专业,在校本科生达1.6万人,还发展起研究生教育,拥有全国首个创业MBA学位点。
升本十年来,闽江学院一方面紧跟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主动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走出了一条“注重产学关联,服务地方”的办学之路。闽江学院的发展,正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项目,如今,该项目已由蓝图变成了现实。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闽考察期间,专程来到福州大学新校区视察。在福大图书馆,他对在那里学习的同学们说:“我在福建省工作了17年半,福州大学来过十几次,当时是在老校区,现在来到新校区,看到大家在这里上学感到很欣慰。”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