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城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居风格,如今正被新式楼房取代。这种新楼房,清一色火柴盒式,东一栋、西一栋竖立着,虽然结实耐用,但丧失了很多传统特色。
站在村里,你不能再跟小孩说,去村头或村尾玩。因为村头村尾已经分不清,也已看不出村子是南北走向还是其他走向。
少了地域文化味道
“黄陂、新洲、江夏我都去了,除了老百姓讲话的声音不一样,方言不一样,房子都一个样。”这是2011年5月23日的武汉市委市政府工作会上,市长唐良智谈到新农村建设时说。
而这种情况还在继续。
一连数天,记者走在新洲三店、汪集和旧街、黄陂祁家湾、李集、罗汉、长岭等村湾,几乎都是清一色框架结构的火柴盒式小楼。老式的村庄和宅子在近些年的新房改造中,已基本消失。
在新洲汪集的沈后湾、下旗杆湾,这里的老村庄,已全部搬离原址,新建的房屋都是一户一栋,互不相连,条件好些的村民,房屋是三层或三层以上,风格一律火柴盒式。
黄陂李集和罗汉,是一片平整的大平原,松林岗和大邱湾村民的房屋,多是以公路或沿街展开建造。从远处望去,尽是层层叠叠的方形房屋,过去那种人字形的灰瓦房子已经不见了,也很难找到村庄的原生态面貌。
新洲区建设局长汪才志、黄陂区建设局长王传金坦承,农民的房子现在确实住漂亮了,但千村万户一个模样,少了地域文化味道。
传统民居有讲究
而在此前,根据两区建设局提供的资料,当地民居风格代表着鄂北、鄂东农村的传统。一个村庄一条屋脊,邻里共用一堵山墙,飞檐翘角下是高门阔窗,通风透光的天井四周,是古皮隔扇。
黄陂区建设局村镇科李科长,对传统民居颇有研究。她说,湖北民居一个村几十户或上百户,分几条展开,各家各户“连山合脊”,房内的结构是门高窗阔、窗上有隔扇、厢房有古皮、室内有天井,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更有雕梁画栋。这些房子秉承了鄂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即使把它挪个地方,人们一眼都能认出。
黄陂著名的明清风格的大余湾等民居,饱经风雨上百年的房屋虽然也存在质量问题,但它所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老少居住、相邻聚会都十分方便。而这些,是现代火柴盒式的楼房无法比拟的。
房子怎么盖都是跟着感觉来
很多村民说,如今的房子都是自己估摸着来,跟着感觉来。乡村盖房子不像城里有规划、有图纸,讲究科学和合理。
目前,由区一级的建设部门负责城乡建设,但由于职能和其他原因,建设局对村民建房,管的是宅基地。一旦取得宅基地后,房子怎么盖,盖成什么样?都是村民自己说了算。而他们,要么自己动手设计,要么照着相邻村民的样式来。
此外,这些盖的房子,基本是单门独户,一家占一片,即使是兄弟盖楼,两栋楼也很少连接在一起,中间要么隔条缝隙、要么隔数米远,东一栋、西一栋的。这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个人在建材花费上也很不节俭。而过去,都是共用相邻的墙壁。
不止房屋的样式,居住功能上也存在问题。
李科长说,小洋房与过去的土坯房相比,确实坚固,但从整体美观和传统功能上,丧失了很多特色。很多村民说,现在盖的楼房,住得不如过去带天井的平瓦房通风透气,还冬天冷夏天热的。
引导农民建特色民居
目前,呼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目标,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而在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村庄建设要注意保持乡村风貌,营造宜居环境,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这其实是指明了方向。
黄陂区建设局办公室詹主任说,保护传统民居特色,区建设局已经有足够认识。去年底完工的长岭镇特色民居群,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整个民居群体现着本地白墙、灰瓦、高门、阔窗、全村“连山合脊”,外观整齐、协调、屋内更实用、更科学。
去年底,区建设局村镇科已设计出数百个本地特色民居建设方案的图纸,印成2千多份挂历和彩色挂图,下发到589个村委会,让农民在建房时参考。他们还在挂历和挂图上,留下电话,随时提供服务。目的是引导农民建房讲究传承优秀文化,讲究土地节俭和资源节约。
(原标题:千村万户 房子都一个样)
(责任编辑:吴肖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