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植树节 应对雾霾吸附PM2.5颗粒物首推针叶树

2013年03月12日 09:15   来源:解放日报   

  昨天,南京军区上海实验幼儿园开展“赶走雾霾,给孩子的心灵植下一片绿”主题植树活动,一名小朋友正在小树上挂心愿卡。

  今天是植树节。该种什么树、怎么种树,才能在雾霾天气中最大程度吸纳“PM2.5”,发挥树木“绿肺”功用?

  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刘春江教授说,城市森林具有降低颗粒污染物的良好作用,但不同树种功能不同。刘春江课题组成员殷杉博士在多年研究中发现,如叶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较丰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就可滞留细小颗粒物,甚至将一部分PM2.5吸到叶片气孔内部。香樟、广玉兰、女贞等树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抗性,是上海地区城市森林的优势树种;然而,若重点考虑降低大气PM2.5颗粒物,则可多选择一些针叶树,例如雪松、龙柏、水杉等,比阔叶树有更好效果。

  课题组曾在浦东新区多处典型绿地中进行相关生态功能测定,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得出最佳树种配置方式。殷杉认为,交通绿化隔离带、公园外围的片状绿地等,具有吸滞污染、改善空气的较强功能。这类间隔性绿地,乔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应维持在1∶2∶5左右。如在一定面积内配置12至15株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银杏、悬铃木、水杉等树种;配上30株左右大灌木,如夹竹桃、红叶李、慈孝竹、石楠等;外加80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鹃、月季、黄馨、小叶黄杨、火棘等,同时配以草本植物。“这种植物配置的郁闭度约70%、疏透度约30%,基本可以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

  在排列上,小灌木应栽在靠近道路或人为干扰较大的一侧,其后是大灌木或乔木;大灌木应搭配在乔木之间,避免与乔木冠幅重合,保证其生存空间。“这样的植物群落约能阻挡交通污染物中30%—40%的颗粒物,10%—20%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以及5—10分贝的噪声污染。”刘春江认为,在城市居住区和繁忙主干道两旁,应“见缝插绿”,形成无缝绿色屏障。他主张,少建草坪,多造森林群落,以提高单位绿化面积的生态效益。同时,不应把森林“公园化”,应形成较大连续分布的森林面积,保持其自生状态。

(责任编辑:西西)

商务进行时